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是涵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装备制造等环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环保产业发挥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力军、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作用,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重庆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企业技术创新成效明显。全市环保企业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全行业年内专利授权数量共有2989项,平均每家单位专利授权数量约为两项。优势企业数量西部领先。
二是产业支持政策持续完善。出台了《重庆市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重庆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方案(2023—2027年)》。聚焦重庆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出台实施细则,明确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和排污权抵(质)押贷款业务、绿色汽车供应链等业务指南,发布了金融支持重庆工业绿色发展十条。
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总体稳定。全市环保企业积极为各类企业绿色转型提供服务。2023年全市新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同比增加67%。环保产业持续助力重庆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高质量发展阶段生态环保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速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认识生态环境保护蕴含的潜在需求以及由这些需求激发出来的供给、形成新的增长点。在这一大背景下,生态环保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新目标引领下,重庆市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重点、根本动力、有效路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产业需求端由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逐步转向支撑美丽重庆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产业发展的重点由单一环境要素末端治理转向跨领域、多要素、系统协调的综合治理;产业领域拓展到源头防控、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生态修复以及与碳中和相关的领域。
面对新趋势、新要求,重庆市生态环保产业要抢抓机遇,顺势而为,持续创新。
一是创新发展方式,推进生态环保产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科技、复合型、高质量、可持续、一体化的生态环保产业体系。
培育高层次创新研究团队。依托英才计划引进和培育生态环境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在领军人才选拔、博士后工作站推荐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中适当向生态环保类企业、人才倾斜,提高薪酬等各方面待遇。
培育国家级重点学科。围绕三峡生态环境、山地灾害与环境等领域推进学科建设和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开展水污染过程与控制、生态过程与重建、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环境健康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支持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等国家级重点学科。
完善产业技术体系。联合成渝两地相关高校、院所、企业建立生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生态环保基础科学研究、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生态环保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技术体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技术体系、生态环保监管智慧化技术体系、碳减排技术体系。
推进产业标准创新。积极参与水环境健康、水循环再生、山地生态修复、环境智慧管控、土壤修复等领域的新技术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托成渝地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优势建立和推广智能制造标准。
二是围绕生态环保产业关键产品打造西部智造高地。
充分利用成渝制造业基地优势。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导向发展生态环保大数据产业。以生物技术为导向发展生物滞留系统、水体净化、水生态治理等环境健康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载体带动高端环保装备制造。以新能源产业为导向发展资源综合利用相关产业。以新材料为导向发展环保新材料产业。以基因技术为导向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治理产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依托优势企业,推进污水处理设备、水质污染监测/检测设备、垃圾焚烧发电、智能化监测装备等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积极发展土壤污染检测与修复装备、矿山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装备、噪声与振动控制装备,推进关键装备制造。全面提升水、土壤、噪声、大气、固体污染防治及监测等领域内的环保药剂、环保材料等供应能力,重点开发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试剂、水处理膜材料以及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的功能材料,推进核心试剂和材料制造。
成渝两地共建环保装备智慧云平台,推动“互联网+”再造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设计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生产自动化和管理网络化,推进生态环保产业智能化。
三是打造西部生态环保产业配套服务高地。
建设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联通成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大数据资源,为生态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基础支撑。筹建生态环保交易中心线上平台,实现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要素以及生态环保产业技术、产品、服务等“一站式”交易。
打造生态环保产业体验展示中心,整合生态环保行业资源,突出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创意设计、产业孵化等功能。打造国际生态环保产业会展品牌,依托智博会、中国国际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展示交易会等,打造国际生态环保产业博览会,推进生态环保国际学术交流、产品交易,实现技术论坛、新品发布常态化。
打造国际生态环保产业贸易港,大力发展环保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等,借助贸易便利化等措施,支持生态安全企业设立海外营销网络,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新市场空间。
发展新型生态环保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认证、环境信用评价、生态风险与损害评价,积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生态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