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生态系统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大多并非单一纯粹的自然生态系统,而是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的复合生态系统。复合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相互融合,维持大自然与人类进行资源供应和能量转换的复杂系统。复合生态系统往往包含生态、生产和生活要素,“三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三生”要素融合发展是维系复合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循环运转的重要支撑,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路径。笔者认为,要在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复合生态系统适度推进“三生融合”,让生态优势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发展优势。
提升复合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生融合”是厚植复合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重要抓手。
推动复合生态系统内外各生态系统“三生融合”。推动生态交错区相邻的复合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子生态系统的“三生”要素和谐共生、互补互促,消解生态系统外部和内部的不良扰动,有效保障生态系统内外的多样性。
推动政府与社会共同保护复合生态系统多样性。将复合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融入生态系统所在地区、相关领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活动,激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引导复合生态系统所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居民养成保护动植物的生产、生活习惯,主动积累和传承促进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生产知识和技术实践。
鼓励和支持居民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种养行动。因地制宜,引导和支持居民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等活动,提升植被覆盖度,增加生物多样性;推动林木、花卉、农作物等在复合生态系统特定区域内适度规模化种养的同时,鼓励相应区域内居民参与各类珍稀濒危动植物扩繁行动,积极培植新品种,推动其种植作物种类和品种的多样化。
大力保护列入国家保护目录的动植物。加强行政执法与监管,严禁复合生态系统内居民和游客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优化自然保护区边界,在自然保护区周边建设人与野生动物缓冲带,抑制野生动物对居民种植养殖业、旅游康养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推动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
“三生融合”是夯实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石。
打造复合生态系统“三生融合”推进机制。深入研究复合生态系统“三生融合”运行规律与内在机理,探索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化运作、多方共同参与的复合生态系统“三生融合”推进机制;以“三生融合”理念完善生态系统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优化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生态系统治理思路,将其融入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践的各个环节。
实现复合生态系统保护规划“三生”兼顾。以“三生融合”理念编制实施复合生态系统保护规划,在统筹规划保护好自然生态基础上同时做好绿色发展、旅游康养生活等规划。合理布局复合生态系统所在地及周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优化生态系统空间保护格局。不仅要有效提升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产业功能和人居功能,还要助推实现区域人口、自然地理和资源禀赋合理共享。
推动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三生融合”。科学实施矿山、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重点生态地区的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带动生态产业、休闲旅游生活一体化发展,拉动保护区及周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的生态修复功能、自然资源的生产供应功能和自然景观的旅游生活功能。
以“三生融合”推进生态产业建设。科学制定复合生态系统不同区域内生态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明确扶持性产业、限制性产业、禁止性产业,推动建设生态产业体系;促使生态产业在为生产生活有序提供自然资源获取生态补偿的同时,持续增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进而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提升复合生态系统持续性
“三生融合”是提升复合生态系统持续性的关键一环。
实现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兼顾。切合我国国情和地方实际,探索在复合生态系统所在地以“三生融合”理念建设生态系统,适度发展特色种养、生态旅游、休闲康养等产业。联动推进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生态系统保护带动所在地域的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收益巩固生态系统保护成果。
实现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群众生计保障一体推进。组织因保护生态系统生计受影响的村民、渔民等在复合生态系统脆弱地带开展植树造林、防火护渔等活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推动森林、流域等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推动“三生”要素共享生态补偿。科学评估复合生态系统的“三生”功能,以此为依据形成合理的生态补偿分配方案,构建“三生融合”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充分考虑生态补偿的生态保护性、经济适应性和生活服务性,统筹兼顾,让生态补偿既能促进生态系统保护,又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关群众生活需要。
以“三生融合”理念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结合各复合生态系统实际,在保护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资源,推出相应生态产品进入市场交易,提取一定比例收入支持建设生态系统,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提供持续化激励。有序开发碳汇资源,支持复合生态系统的增汇项目融入碳交易市场,探索森林等碳汇资源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
作者单位:陈开江,重庆财经学院;文传浩,云南大学;罗胤晨,西南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