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我国转型金融实践进展分析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周前

在推动“双碳”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高碳行业和地区向低碳的转型也应值得重视,两者需要协调共进。绿色金融倾向于支持“纯绿”或者“几乎纯绿”的项目,而转型活动则很难得到支持。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拓展,其更加符合我国能源结构特征和转型发展实际。2022年2 月, 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与央行行长第一次会议倡导各方应发展转型金融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因此,对于转型金融的探索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转型金融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转型金融,国际和国内的官方及学者都给出了相应的界定。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在《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中指出转型金融是为实现减缓气候变化目标,在尚未提供低碳替代产品的部门内做出重大贡献而满足支持转型需要的金融活动。国内方面,2022年1月,浙江省湖州市政府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认为转型金融是专项为碳密集行业低碳转型提供金融服务的创新工具。相关学者认为转型金融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为主要目标,基于明确的动态技术路径标准,运用多样化金融工具为市场实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尤其是传统碳密集的市场主体、经济活动和资产项目向低碳和零碳排放转型提供的金融服务[3]。

基于以上,转型金融的概念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一方面包括自身具有低碳、减碳效应的项目或活动,另一方面也包括其减排目标与《巴黎协定》或者国家碳中和目标一致的相关主体。因此,转型金融的支持范围覆盖了棕色产业和高碳产业等绿色金融尚未涉及的领域,相对绿色金融更加广泛和灵活。第二,转型目标。转型金融中关于转型活动的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意味着转型目标是可量化、可披露和可经过第三方机构核查与验证的。第三,支持力度。转型金融的支持力度一般与转型效果进行链接,而绿色金融工具的支持力度则不取决于此。

转型金融能够通过提升高碳企业的减碳技术水平进而促进企业降低碳排放,并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协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碳减排效应可以有效抵消单一实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增加的净影响[1]。

二、我国转型金融的实践进展

关于转型金融的实践,2021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的《关于开展转型债券相关创新试点的通知》从募集资金用途、转型信息披露、第三方评估认证和募集资金管理四个方面明确了相关要求。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召开的2022年研究工作电视会议上提出以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为主线,继续深化转型金融研究,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同年,浙江省湖州市出台的《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系统规划转型金融发展路径,体系化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并率先出台了《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2年版)》,该目录覆盖了纺织、造纸等九个高碳排放行业,就转型活动设定了基准值和目标值,规定了具体的技术标准和路径。表1列举了我国现有的部分转型金融标准。

表1 我国现有转型金融标准

图片

资料来源:顾宝志,李卓宇,郑梦婷."双碳"目标下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实践路径[J].国际经济合作, 2023(2):70-81.

目前,我国转型标准均不是原则性指引,均支持项目层面的融资但不支持企业层面融资,同时需要列出具体的行业和活动情况,仅湖州市地方政府规定了技术或减排标准。

在转型金融产品方面,现阶段已有的转型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等,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是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根据《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原则》(SLLP),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指任何能激励企业达成有愿景及事先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各类贷款工具或备用融资方式。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的贷款人可以预先设定关键绩效指标评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其完成情况则通过具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PT)来衡量,同时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不限定资金用途[4]。表2列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相关案例。

表2 我国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案例

图片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基于表2所示,我国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的融资主体主要是能源、电力、建筑和冶金等高碳行业企业,资金投向以环境领域的减碳降碳转型为主,尤其是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等方面。同时,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的贷款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1亿元以下,贷款期限以2年—3年期居多。在利率调整机制方面,多数企业采用内部单一的指标与利率进行挂钩,缺少社会、公司治理和外部指标的考量,例如:第三方机构的ESG评级结果。

参考文献

[1] 丁攀,李凌,潘秋蓉,常英伟.环境规制、转型金融与企业碳减排效应[J].南方金融, 2023(8):41-55.

[2] 顾宝志,李卓宇,郑梦婷."双碳"目标下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实践路径[J].国际经济合作, 2023(2):70-81.

[3] 王韧.“双碳”背景下我国转型金融的发展路径探究[J].理论学刊, 2022(4):100-108.

[4] 徐洪峰,伊磊.境内外转型金融产品创新,对比分析及发展建议[J].西南金融, 2023(9):15-31.

地区中国,浙江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