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韶口乡送瘟神水库的韶口光伏发电站,只见开阔的水面上,成片的蓝色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照射下源源不断地产生清洁电能。
水上发电,水下养鱼。“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让水库承包人曾广平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没想到,一座库两重收益,既有发电收入,还有渔业收入,去年渔业收入达270多万元。”曾广平高兴地说。
与送瘟神水库等水上发电不同的是,韶口乡梅岗村利用闲置的500余亩贫瘠土地,统一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探索建立“地上发电、地面种草”的“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目前,我们已经完成牧草种植面积100余亩,下一步,将把这片土地全部种上牧草,助力村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韶口乡党委书记邱野介绍。
近年来,韶口乡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渔光+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做强做大绿色能源产业,点燃绿色发展新引擎。截至目前,韶口乡“渔光+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利用送瘟神水库、仙人港水库闲置水面及周边抬田区域1800多亩,建成了54兆瓦“漂浮式”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区和38兆瓦“打桩式”农光互补发电区。
“渔光+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还可实现降碳增效。“该项目年均发电1.01亿千瓦时,可节省标准煤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23万吨。”韶口乡光伏发电站负责人李方海介绍,该项目全周期发电量预计可达到26亿多千瓦时,纳税总额达1.05亿元,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612万元,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渔光+农光”互补光伏发电模式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项目建设运营期间,累计使用农民工1200多人次,招聘本地员工数人,劳务派遣员工数人。”邱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