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的“小岛屿”点缀在水网间,形成“垟漂海面、云游水中”的三垟湿地;曾经洪涝泛滥、垃圾遍地的水患地,经过整治变身“绿富美”;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新能源汽车服务人们出行……青山绿水,相映成画,在浙江省温州市,人们在“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的环境中,感受着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果。
近年来,温州多措并举探索全域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从做好顶层设计探索,到以试点建设为引领,再到数字赋能掀起绿色发展新潮流,城市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推行碳排放标准化,助企低碳转型
自2012年成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以来,温州便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积极打造东部沿海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去年11月,温州率先发布了“59+1”个行业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参考值,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了明确方向指南。据介绍,基于《温州市生态环境“四本账户”体系建设》《工业企业碳账户》等课题研究成果,结合全市在产47448家企业中有工业总产值的26534家企业,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分行业统计筛选,并按行业“碳排放量”和“工业总产值”等相关指标数据测算,“59+1”个行业碳排放参考值应运而生。
据了解,“59+1”个行业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参考值,是对早前国家和浙江省发布的火电、钢铁、石化、造纸、建材、印染、化工、化纤、有色等九大重点行业参考标准的有效补充及完善。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行政审批处张慧解释道:“温州普遍以轻工业为主,企业具有点多、量大、面广等特点,‘59+1’个行业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参考值,不仅弥补了省部级标准只涉及部分重点行业、无法覆盖广大中小企业所属行业的不足,又完美契合了温州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张慧告诉记者,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由“项目满负荷运行时碳排放总量”除以“项目满负荷运行时工业总产值”得出,即每万元产值的碳排放量。企业如何根据“59+1”个行业单位工业总产值碳排放参考值来进行减排?张慧举例,以窗帘、布艺类产品制造来说,每万元产值的碳排放量为0.77。“若低于该值,说明企业的碳排放行为满足行业水平要求;如果高于该值,我们会指导企业对工艺、用能、设备等做适当调整,直到满足行业碳排放参考值。”张慧表示,对于新建项目,在进行环评审批时,就会严格环评测算数据。”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00个项目完成了碳评纳入环评试点,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接下来,我们将加大碳相关课题研究,继续推动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张慧说。
减污降碳增效能,打造“温州样板”
作为民营经济活跃城市,温州在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注重协同增效、新旧动能转换,探索创新低碳生活的“温州样板”。
在强化源头减污降碳方面,温州发挥规范引领作用,制定《温州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等地方性立法,将通风廊道布局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是浙江省第三批减污降碳协同试点,建有全市规模最大的市政地下管廊工程,依托金风科技打造完整的海上风电现代服务产业链,同时布局新型零碳产业园。
在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温州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降低工业碳排放强度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低碳技术改造,推动园区、企业、产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升级。
比如,乐清市以低碳化转型为产业导向,推动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向新能源产业链转型延伸,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自主研发、占据技术制高点、具有显著减污降碳效益的优质项目;平阳县推动皮革行业“一张皮”向低污染高产值的宠物行业“一条链”转型升级,形成“技术革新—减污降碳—降本增效”的良性循环。
作为绿色低碳企业建设减污降碳协同示范单位,巨一集团早已采用水性胶水代替溶剂性原材料从源头做好减污防控,减少VOCs和二氧化碳排放。此外,从2008年至今,该集团还引进激光切割、成型智能流水线、AGV物流小车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累计投入智能化升级改造超亿元,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再持续投入1亿元进行产业智能化改造。
“减污降碳不仅仅是一种环保行为,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巨一集团总经理助理李勇江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强化源头防控、设备技术改造、建筑节能改造,管理体系更新、提高资源可回收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量等方面着手,持之以恒打造绿色低碳型企业。
除了强化源头减污降碳、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外,为做好减污降碳增效能工作,温州还加快绿色能源发展。近年来温州锚定打造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的目标,加速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产业链,密集出台了《加快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五年行动方案》《促进温州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
如今,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温州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瓯海梅屿储能电站、鹿城丰门储能电站、乐清湾共享储能电站等清洁能源项目遍地开花。2023年,全市新能源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4家,产值突破1511亿元,同比增长11.3%,居全省首位。
以试点建设为引领,数字赋能转型
在绿色转型的浪潮中,温州以试点建设为引领,不断探索出绿色转型的新路径。
走进鹿城区大南街道,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这里,作为首批省级低(零)碳乡镇(街道)之一,正悄然发生着蜕变。街道两旁,垃圾分类精准高效,资源循环利用成为新风尚;屋顶上,光伏板熠熠生辉,点亮了绿色生活的新篇章。
大南街道的实践,是温州低(零)碳试点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温州创成8个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13个省级低(零)碳试点乡镇(街道)和106个试点村(社区),这些试点将“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企业同样是绿色转型的主力军。华润电厂二期项目,通过创新应用清洁化、循环化技术,实现超低排放,每年可减少燃煤用量5.3万吨;乐清电镀园区,作为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通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了整个园区的绿色化、低碳化转型;而正泰电器,以其全产业链绿色布局和节能降碳领域的卓越实践,成功入选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实现从生产到供应链的全方位低碳跃迁。
在绿色转型之路上,智慧化管理平台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瓯海区依托“垃圾分类大数据平台”等四大版块,打造区级“智慧化管理平台”,实现再生资源回收的数字化管理;永嘉县通过采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融合固体废弃物焚烧和热电联产,并使用DCS信息化控制系统,达到“以废治废”;平阳县以塑编行业集聚为优势,整合上百家废塑料加工作坊,形成11家规模以上废塑料再生利用企业……
踏歌而来,逐绿而行。接下来,温州将持续做好生态文章,不断擦亮温州生态底色,以实绩实效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奋力谱写“大美温州”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