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全年信访总量五连降,公众满意度四连升!温岭有何诀窍?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3月前

去年,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全年信访总量实现五连降,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实现四连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融与双赢。今年,该市“两会”上再次传递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抓好重点行业污染整治提升,推动“浙里宁静”省级试点建设……

作为全国经济强县,近年来,温岭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保障环境安全、服务社会发展为重点,强化举措、担当实干,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逐步实现了绿色发展。

修复蓝色海湾,实现生态共富

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三面濒海,海域面积14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7公里。近年来,温岭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东部诸湾、隘顽湾、乐清湾(台州段)美丽海湾建设。

石塘诸湾海岸线有山、海、岛、港、滩、阳光等多种滨海运动元素,为此,当地开展绿道二期延伸工程,串联沿海自然风光和独特石屋文化,打造长三角地区高端海派石屋民宿群、中国海洋民宿产业示范带。

现石塘全镇有各类民宿近450家,其中精品民宿47家,吸引社会投资5.8亿元,促进渔民转产转业5000余人。石屋改造案例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

沿海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石屋,也让石塘镇成为热门打卡地。石塘镇先后获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旅游强镇等称号。2023年石塘镇共接待游客1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幅明显。

建设美丽海湾也需要陆海联动,为此温岭全力打好陆源污染攻坚。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处理规模达29.84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6%以上,基本实现城镇截污纳管全覆盖。

积极开展修造船行业整治,全市39家船舶修造企业经过两轮整治,淘汰关停25家船企,保留的14家船舶修造企业工艺装备、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实施入海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共取缔封堵13个,规范化整治73个,正常在用的208个排口全部填报浙里蓝海系统备案,并完成规模化水产养殖尾水零直排整治。

松门白岩矿、南港山废弃矿山及落星山岛生态修复、石塘镇海岸带沙滩修复、绿道建设及岸滩景观化治理……近年来,温岭共投资1.39亿元,修复沙滩1400多米,建设绿道8000米、栈道600米及精品线路4000米,海水水质稳中趋好,蓝色海水回归视野。

污染防治有效,生态环境向好

“随手拍张照片发朋友圈,点赞率很高。”在九龙湖生态湿地公园,温岭市民陈宇帆带着孩子在游步道缓行,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湖泊湿地,植被茂盛,优美的环境让他颇为欣喜。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人们的美好向往都已成为生活写照。数据显示,2023年温岭全年PM2.5平均浓度21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4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AQI优良率)99.7%,在台州各县(市、区)排名并列第一。

县控及以上断面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优良率85.7%,优良率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4.3个百分点,其中省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66.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昼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5.0分贝,达标面积比例为99.2%。夜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46.2分贝,达标面积比例为97.8%。

正因如此,温岭全面启动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先行示范、东部诸湾美丽海湾及湖漫水库生态文化三大领域建设,不断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稳步提高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治气上,去年温岭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不断加速,新完成源头替代35家,低效VOCs治理设施改造108家,全市成品鞋制造企业污染整治完成435家企业“一厂一策”方案编制。秸秆禁烧、移动源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全省唯一县级试点的“浙里宁静”噪声污染监管数字化应用共建成141个监测点位,并与市“基层智治综合应用”平台贯通运行,规模体系居全省前列。

治水上,湖漫水库生态搬迁和环境治理行动全面启动,生态修复方案完成初步框架设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九龙湖水生态修复项目试验段工程完成建设,修复水域面积1300平方米,水下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更是新建成“污水零直排区”7个,上马化工园区列入省级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培育名单。

治土上,新完成疑似地块和用途变更地块土壤调查71个,筑牢建设用地安全利用防线。精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圆满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动态调整省级试点。加强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全面完成3个填埋场地下水专项调查,东片农场地下水国考点位升级改造方案通过专家预评审。

此外,新建市级“无废细胞”41个。启动实施全市首轮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初步搭建新污染物治理基础数据库。固废管理精细化能力明显增强,年产废30吨以上的67家单位全面启用浙固码。全市危废收置网络也不断健全,4200余家小微企业签订危废收运协议,年再生2万吨活性炭项目一期项目基本建成;年处置5万吨飞灰资源化利用项目列入台州市危废综合利用计划,已完成工艺比选。

服务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下半年,温岭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提交的《温岭东部南片处理厂提标和扩建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认证及环境影响报告书》顺利通过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审批,业主同时取得了主体项目和入河排污口设置批复。

这是温岭生态环境领域首个“多评合一”审批项目。

“多评合一”改革,即一个项目如涉及陆域环评、海洋环评、辐射环评及入河排污口设置等多项法律法规规定的许可证事项,可以将各技术文件纳入一个技术文本,实行一次专家评审、一次技术评估、一个许可批文,切实减少审批数量,减轻企业负担。

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潘盛介绍,此前建设项目涉及环评、入河排污口设置等事项都需要单独编制文本报告,分开报批。通过探索实施“多评合一”改革新举措,让企业一次就可联合办理多个涉企事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评合一”。“如此一来,项目文本报告编制时间缩减30%,审批时间从原先6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企业所需费用也相应降低了三成。”

近年来,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聚焦审批事项中的堵点难点问题,持续深化环评管理的“放管服”改革,通过推行建设项目“打捆审批”“环评模块化”“多评合一”等创新举措,靠前对接服务企业,提前介入环评文本编制工作,给予环评单位业务技术指导,主动与评估单位、专家对接沟通,确保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技术评估和审批,全力推动建设项目及早落地。

围绕服务提质、改革提能、治理提效三大行动,温岭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化扩大环评审批制度改革红利,在台州各县(市、区)率先推行排污许可证延续告知承诺制审批。健全全市污染物总量指标平衡机制和排污权交易机制,累计出让排污权总量189.75吨,出让总量较前一年同期增加57.26吨。

不仅如此,温岭还进一步探索“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多评合一”“打捆”审批改革,建立健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对有色、造纸、建材等9个行业新上项目全面开展碳排放评价试点,稳步打造更优营商环境。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需要强硬措施规范市场秩序。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温岭分局将一如既往严格落实企业事中事后监管,营造“两打”工作氛围,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

地区中国,浙江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