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公布首批36个2023年“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由宁波市镇海区报送的《镇海炼化“点对点”综合利用废催化剂,开创区域石化行业减污降碳新局面》榜上有名。
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是经巴塞尔公约秘书处授权,受生态环境部和清华大学双重领导的单位,是全球14个巴塞尔公约区域和协调中心之一,也是巴塞尔公约秘书处在国内唯一的授权中心。
去年8月,该中心根据生态环境部《2023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推进计划》(环办固体函〔2023〕99号)文件,发起“无废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征集活动,共收到各地报送的176个案例。经材料形式审查、专家初评和终评,产生36个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减污降碳推荐案例,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点对点”项目作为宁波市唯一案例入选。
镇海炼化“点对点”定向利用装置
由镇海炼化牵头的中石化镇海基地二期炼油工程配套建设600万吨/年深度催化裂化(RTC)装置,根据工艺特点,其开工需用平衡催化剂;而中海石油宁波大榭石化有限公司220万吨/年催化裂解(DCC)装置每月约有150吨催化裂解平衡剂(废催化剂)产出,属于HW50类危险废物。经调研分析,大榭石化废催化剂性能指标符合镇海基地二期新建RTC装置开工需求。
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下,镇海炼化按照《浙江省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经营许可豁免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于去年完成“点对点”项目方案编制、评审,并于3月获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批复,开始接收大榭石化DCC装置废催化剂,成为全市首个落地的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案例。
根据初步测算,该“点对点”项目实施后可减少危险废物处置量约30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10050吨。
建设中的中石化镇海基地
接下来,镇海区将深入探索石化行业绿色无废的生产模式,推动以镇海炼化为核心的“1+24无废石化基地”建设,聚焦产业链上下游关联单位,全面挖掘企业废弃物削减潜力。镇海炼化作为浙江省首家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复的“无废集团”试点单位,其“集团内部共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模式大幅度减少了危废委外处置量,削减比例达到40%;企业还共同推进浓缩减量、焚烧处置和末端处理的危险废物自行处置利用新模式,预计每年可减少20万吨以上废碱液产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