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这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 “双碳”目标实现和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当前,要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有序代替,提升能源系统韧性,夯实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
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是全球位居前列的一次能源消费国和最大的能源净进口国,全国能源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缺陷。我国能源具有缺油、少气、相对富煤的资源禀赋特征,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生产结构。尽管我国化石能源总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是总占比仍超过80%,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我国发电结构中的占比仍然较低。同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在能源开采、运输、加工、转换、使用等环节,均存在能源损失与浪费现象。能源利用技术滞后,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污染排放问题突出,碳中和窗口期偏短。
我国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低碳转型进入重要时期,应明确能源结构的绿色定位,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改善能源利用方式,加快能源清洁替代,促进低碳转型,推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使新能源成为主体,有效增加新能源的供应量,确保化石能源的有序退出,全方位提升能源质量和保供能力,以更低能耗和更小碳排放带来更大产出。
全方位提升能源质量和保供能力
优化能源结构和配置。我国能源结构正由煤炭为主向多元化转变,能源发展动力正由传统能源增长向新能源增长转变,我国基本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核电、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能源生产体系。需要持续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合理调配电、油、气、热、氢、煤等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供给比例。严格控制能耗强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高质量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开展水电、核电重大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开发新型油气资源,加强海上深水油气、页岩气等新型油气资源开发。有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挥全国统一分级电力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电网主动适应大规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广的分布式能源的发展。
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推动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在供应和使用全产业链条上的协同,增强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主体能源自主供应。加强煤炭节能降碳技术创新,增加清洁低碳能源投资。支持钢铁、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转型,对现有高能耗设施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加强新电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市场化电力交易体制。稳步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严格控制钢铁、化工等行业煤炭消费,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力度。发展清洁能源交通、绿色建筑等新兴业态,赋能民生领域能源转型。
推动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科学处理区域能源需求与供给的关系,统筹推进能源产供储销环节。加强电网、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和油气跨省区输送通道建设,注重能源、通信和交通等领域基础设施的融合,强化煤炭的绿色开采和清洁转化。适当扩大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等能源储备规模,健全能源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储备能力。加大油气资源开发和增储力度,构建地方政府、石油企业、供气企业、管道运输企业、城镇燃气企业等多层次产供储销体系。拓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保持新能源稳定供应,加快推进储能的规模化发展。
完善能源综合管理政策。加强能源管理配套政策体系建设,优化新能源领域产业政策,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定向贷款、优惠利率等财政和金融政策等,引导开发新型能源,支持能源企业转型。推动高载能产业向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转移,构建低碳产业集群,促进新能源就近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创新“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强能源行业监管,建立信息共享的长效监管机制,维护能源市场公平交易。推进能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健全煤炭、油气和电力供需等预警机制,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时段能源安全供应,提升应急响应和抢险救灾能力。针对油气资源开采、石油加工、能源储备、物流运输、电力供应等关键环节,分行业制定相应紧急预案。建立智慧能源网络,加强能源数字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深度融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