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如何落实?来看山西方案!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6月前

3月21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山西省落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发布会上,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大山表示,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放在工作全局中综合推动,全省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实现“六连降”,2023年,PM2.5年均浓度降至37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

近日,山西省政府印发的《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决策部署,是“十四五”后两年山西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即在坚决完成国家下达山西省的环境空气质量和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年度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力争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提升前移。

《实施方案》还提出10方面重点任务,包括了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深入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推进交通结构优化调整、全面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推动省会太原空气质量提升、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压实各方治污责任。

对汾河谷地、太原盆地等结构性污染较重的区域加严控制

记者注意到,《实施方案》体现出不同区域差异化管控要求,要求加快太原盆地结构优化调整,加强太原盆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刘大山介绍,根据区域污染特点和空气质量改善需求,对汾河谷地、太原盆地等结构性污染较重、空气质量较差的区域提出更为严格的管控措施。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要求汾河谷地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要求,加快限制类涉气行业工艺和装备升级改造和淘汰退出。

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对中部城市群、上党革命老区、临运盆地散煤取暖替代提出要求。在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方面,对PM2.5年均浓度在40微克/立方米以上的设区市、县(市、区)和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省排名后20的县(市、区)以及区域内的工业园区提出新能源车辆替代要求。

在联防联控方面,将建立汾河谷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开展交叉执法,实施应急联动,做到统一步调,协同减排,凝聚合力。聚焦太原盆地联防联控,完善太原及周边重点区域省市联管联建联防机制,助力省会太原空气质量提升。同时,开展大同盆地、忻定盆地、上党盆地等重点区域联防联控,以重点区域空气质量加速改善带动全省空气质量整体提升。

刘大山表示,下一步,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将会同有关厅局全力以赴抓好《实施方案》贯彻落实,推动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持续改善全省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省人民蓝天白云幸福感获得感。

推进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

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山西省制造业年均增长11.4%,高于规上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15.2%,绿色低碳转型持续加快。

山西省工信厅副厅长张晓蕾表示,今后将以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着力点,统筹推进经济平稳增长与环境持续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为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

将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发展几个方面深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其中,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中,张晓蕾表示,将推动钢铁行业有序推动兼并重组,改造升级限制类装备,提高先进工艺装备产能占比。焦化行业加快大型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全面提升节能环保安全水平。化工行业加快固定床间歇式气化技术升级改造,开展化工园区认定工作。有色行业严格执行电解铝产能置换政策,推广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等节能减排技术。建材行业推动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

会议中,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许有志介绍,山西省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发展和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据介绍,2023年,山西省铁路货运量达10.1亿吨,较2020年增长9.8%,占比达45.5%;山西省重点监测的大型工矿企业,2023年煤焦中长距离铁路运输比例均值达95.4%,全省均值达82.3%。此外,山西省还积极推动多式联运、绿色集中配送等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太原铁路局铁海公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等4个项目已纳入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太原、大同被列为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并于2023年11月通过部门联合验收,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

运输装备清洁化水平大幅提升。多部门协同推进,加快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2019年至2021年,共淘汰注销152836辆,完成率达110.67%。同时,城市客运领域新能源汽车持续推广。到2023年底,城市公交车中,新能源车1.46万辆、占比95.65%;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车2.69万辆、占比64.62%,两个占比均在全国排名前列。
交通运输与能源发展协同推进。公路沿线充电、加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快,目前,山西省高速公路已建成充电桩890台,实现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建成加气站21座,其中10座已投入运营。同时,高速公路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截至2023年年底,累计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201.32兆瓦,累计发电10948.14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86万吨。

许有志介绍,下一步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大宗货物“公转铁”“散改集”,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比例,加快交通物流网络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培育多式联运物流枢纽,提升多式联运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结构绿色转型,加大对公路沿线充电桩、加气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运输工具,发展绿色配送,为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打赢蓝天保卫战、建设美丽宜居家园作出更大贡献。

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空气质量改善

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省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有哪些成效?

山西省能源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杜青介绍,近年来,山西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大成果,有力支撑了全省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显著改善。

煤炭智能绿色水平大幅提升。累计建成118座智能化煤矿,布局30座绿色开采试点煤矿,先进产能占比81%。煤电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有序布局大容量、高参数、低能耗煤电机组,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半壁江山”。新能源规模跃升发展。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抽水蓄能、氢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5.83%。煤层气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建成6个年产量10亿立方米气田,形成了完整的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体系。能源清洁化水平稳步提升。全省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为22.87%;“十四五”前三年,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36万台;淘汰落后煤电机组245万千瓦,完成“三改联动”6303万千瓦;全省煤炭消费低速增长,低于同期全国增速;2017年以来,全省完成清洁取暖改造691.53万户,每年可减少散煤燃烧600多万吨。

杜青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为全省空气质量改善作出能源新贡献。

巩固拓展煤炭和煤电优势。巩固拓展煤炭主产区优势,推进煤矿数字化转型,2027年底全省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因地制宜推广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巩固拓展煤电产业支撑优势,全面实施“三改联动”,淘汰落后小机组,加快煤电项目“上大压小”。

充分挖掘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潜力。持续推动风电光伏集中式做大做强、分布式做优做精,挖掘煤层气资源禀赋新潜力,统筹推进新型能源开发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大力培育能源消费新模式。在“控制”消费方面,严格落实新建、改扩建用煤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或等量替代;在“降低”消费方面,严格落实能耗双控政策,把节能降耗作为减污降碳的源头措施,加大节能改造和余热利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替代“消费”方面,提高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终端电气化水平,健全清洁取暖长效机制,建立以热电联产为主导,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多能互补供暖体系。





地区山西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