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环境日前夕,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023年全市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工作举措。
“过去一年,我们顶住了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疫后生产生活恢复排放增加等多重压力,大气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二级总监祁磊在介绍2023年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时说,过去一年,全市SO2、NO2、CO年均浓度稳定达到国家标准,PM2.5年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与疫情三年平均值基本持平,与2019年相比改善19.6%。扣除沙尘导致超标天后,优良天数244天,优良天数比率66.8%,重污染天数8天。
水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最好水平。全市国控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为60%,较2022年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无劣V类水体。与“十四五”初相比,优良水体比例升高15.6个百分点,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2.8个百分点,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为70.9%。
此外,土壤、噪声、地下水、生态、辐射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总体可控,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祁磊同时介绍了所采取的重点工作举措。一是坚持区域协同,推动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更深更实。区域协同机制更加完善,发挥轮值作用,推动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建立“1+8”运行机制,实现“生态+环境”全领域贯通、全地域衔接。协同领域更加广泛,首创“京津冀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科技赋能12条重点产业链绿色发展。开展危险废物跨省“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推进危废处置设施一地建设、三地共享。协同举措更加有效,制定实施2批44条协同措施,成立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雄安新区工作站,逐步统一三地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见行见效。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13家垃圾焚烧企业提标改造。实施重型汽车国六b排放标准,淘汰老旧车4万余辆。特别是百日攻坚期间,建立“画好一张图、盯住一组数、找准一批源、打好一套拳、问清一批责”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统筹结构减排、治理减排、管理减排,全市钢铁、平板玻璃、水泥、垃圾焚烧等44家重点行业企业,污染排放降低18%。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全市133条河流、23座重点湖库入河排口排查溯源。推进张贵庄等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21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上,推进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创建,子牙河(红桥区)段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中新天津生态城岸段获评全国美丽海湾。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动态调整,更新发布建设用地风险管控修复名录。两家重点企业入选国家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绿色化改造试点建设,45条农村黑臭水体完成治理。开展无废城市创建,建成743个“无废细胞”。
三是坚持绿色低碳,支撑推动绿色低碳有力有效。加强政策创新,开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试点,第一批4家产业园区试点“打捆”审批,创新总量指标“先用后补”,服务支持重点产业链、高水平项目落地。加强示范引领,40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工厂、7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选树标杆、激发企业绿色转型动力。强化市场导向,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绿电碳排放核减为企业带来收益700余万元;谋划推动EOD项目,组织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融资授信近百亿元,“无废城市建设”作为全国唯一代表获得全球环境基金500万美元支持。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生态环境安全屏障越筑越牢。严格监管,优化生态功能。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试点工作得到认可,并向全国推介。生态创建,促进“两山”转化。宁河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宝坻潮白新河流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完善机制,守牢安全底线。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指导督促92个问题完成整改。
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法治保障更加坚实,制修订海水养殖尾水、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等地方标准,噪声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条例列入地方性立法规划项目。督察执法“长牙”“带电”,全面启动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10个区开展为期15天的全方位进驻督察。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检察机关重点案件联合挂牌督办机制,侦破环境违法犯罪案件122起、抓获176人,两起刑事犯罪典型案例侦办情况被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科技支撑更加有力,探索利用电力大数据,实现重污染响应期间精准溯源。率先建立14类重点管控新污染物监测技术体系,天津环渤海滨海站建成首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实现对周边大气、水、土壤和生物状态的长期连续观测。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美丽天津建设,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强化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更高水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祁磊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