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产品与服务关于我们联系方式
反馈
登录
注册
登录
注册
三
中国碳信用平台
最新资讯
在线数据库
报告
分析工具
个性化服务
通过关键字查询:
查询
新闻统计
或者,按地区、行业或新闻时间过滤我们的产品:
地区
行业
一个关键字加上过滤器将缩小您的搜索范围.
聚焦碳增汇,构建低碳国土空间开发模式
当前,碳中和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全球共识。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也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这明确了在“碳减排”之外,实现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目标的另一主要路径。但在实践中,由于城镇化的加速、“耕地位移”频率的增加以及农村建设用地量的持续增长,我国当前的国土空间开发仍然面临一定的碳汇损失风险,亟需探讨通过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现低碳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思路与具体路径。构建低碳国土空间开发模式的思路筑牢碳汇规模性损失底线。构建低碳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路径是将底线型控制思维纳入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扩张中,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外延式扩张规模。从历史视角看,工业文明时期,为服务于资本的快速累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和人工设施在空间上呈现粗放式规模扩张态势,在城郊土地低成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废牛奶盒交易”背后的形式环保教育值得深思
喝牛奶后剩下的空纸盒子,原本只能按废纸卖,按照北京7毛钱左右一斤的行业价,每个空牛奶盒重15克,也就是约33个空牛奶盒才能卖7毛钱。但近期,某二手平台上空牛奶盒价格,与废纸回收价格相比,涨了几十倍不止。50个清洗干净、晾晒好的牛奶盒,标价竞达30元,一个牛奶盒均价约6毛,成了废纸回收里最贵的纸。令人意外的是,全国各地竟有不少消费者购买,市场潜力巨大。二手平台上销售的空牛奶盒。在庞大的供需市场里,任何交易都有可能发生,交易本身不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市场背后潜在的一些隐秘的、超乎寻常的“需求”,以及这些“需求”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才是我们该挖掘、探讨的重点。探究空牛奶盒在二手市场销售“火爆”的原因,发现全国各地不少学校出于环保教育目的,要求学生每月带够指定数额的废旧牛奶盒,并将其作为一种践行低碳生活方式的课后作业。这些硬“要求”,也让环保教育逐渐沦为了一些人的“生财之道”:因为一些学生完不成收集数量任务,导致家长不得不网购“作业”,进而催生了二手市场上空牛奶盒热卖的现象。选择空牛奶盒作为环保教育的工具,也确有原因可循。因为其纸塑铝复合纸包装经过专业的再生利用加工处理,可100%实现再生利用,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PM2.5浓度同比改善幅度全国排名第一,贵阳如何做到?
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了2024年1月—6月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城市名单,贵阳市排名全国第三。其中,综合指数和细颗粒物(PM2.5)浓度同比改善幅度排名第一,系历史最好成绩。在以绿色为底色的发展之路上,贵阳不断探索以高品质大气污染防治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走出底气,走出成绩。在绿色低碳交通上释放减排潜力新能源汽车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今年,贵阳市新增投用132辆纯电动公交车,贵阳公交运营车辆中新能源车的占比已超过50%,预计在2025年实现100%电动化。经测算,纯电动公交车相较传统燃油公交车,平均每车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4吨,有效降低了汽车尾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助力“双碳”目标的同时提升了市民的蓝天幸福感。在推动电动化转型的路上,贵阳市先后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十三五”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阳贵安推动“电动贵阳”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等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贵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9%。吉利、比亚迪、长江汽车等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贵阳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5大类20家单位 上海启动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
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记者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在上海长宁区举行。上海市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启动,涉及综合性区域、产业园区、居民社区、建筑楼宇、企事业单位5大类、共20家单位,包括黄浦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核心区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等。据介绍,上海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主要有三大成效:一是以法规政策保障绿色可持续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全方位推动能源、产业、生活消费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研究制定上海市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方案,谋划部署7大类别15个绿色低碳重大应用场景。二是以低能耗低排放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海市光伏装机达348万千瓦,风电装机达107万千瓦;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400万平方米;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41万辆,建成各类充电桩近84万根。三是以全社会之力践行低碳新风尚。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成立CN100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成功举办第二届上海国际碳中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TÜV NORD须婷婷:中国光伏产品的可靠性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
近年来,中国光伏企业“出海”正逐步加速。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量再创新高,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今年1月—6月,我国光伏产业链各主要制造环节出口量均保持明显增长。具体来看,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量分别增长34.5%、32.1%和19.7%。随着全球市场对光伏产品需求的持续走高,光伏产品的可靠性也成为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何为光伏产品的可靠性?保证光伏可靠性会带来哪些环境和经济效益?中国光伏产品可靠性如何?未来我国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光伏产品可靠性?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TÜV NORD全球可再生能源高级副总裁须婷婷。光伏产品的可靠性对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环境报:什么是光伏产品的可靠性?须婷婷:光伏产品的可靠性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组件耐久性,即光伏组件需要能够承受长时间的自然环境侵蚀,如紫外线辐射、高温、低温、湿度变化、风沙等,同时保持合理的衰减速率。二是系统稳定性,光伏系统集成设计需要保证光伏组件、逆变器及其他相关平衡部件保持协同工作。三是制造质量,高标准的制造过程可以减少各种缺陷,诸如隐裂、虚焊等,这些都可能影响光伏电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江苏已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786件,涉案总金额15.43亿元
8月14日,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省第四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并联合省人民检察院介绍江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开展的相关情况。以案释法,助推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据介绍,相较往年,今年的案例索赔主体更多、办理水平更高、工作方式更为多样,体现出江苏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水平全方位提升。早在2018年1月1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就已在全国开始试行。江苏先行先试,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以线索筛查与案例实践为抓手,不断探索创新责任承担形式与受损环境修复方式,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落地见效。截至2024年7月底,江苏已累计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8786件,涉案总金额15.43亿元。其中,2024年新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356件,涉案金额2801.89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水平全方位提升今年是第四年评选省级层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典型案例。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王燕枫介绍,今年典型案例呈现出三个特点,索赔主体有拓展、办理水平有提升、工作方式有创新,体现全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办理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十大典型案例中较为典型有:南京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浙江“蓝色循环”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治理三大难题
近日,顾客刘女士在淘宝商城上购物时,一款Swing咏悦品牌的洗浴用品引起了她的注意,产品的外包装上写着“地球环保计划,本产品内部包装材料含海洋循环回收塑料”的字样。仔细询问客服后,她得知洗浴用品的瓶身由回收后的废弃渔网“变身”而来,而非直接来自于以石油为原料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买一瓶洗发水,竟然还可以参与海洋保护。”刘女士当即下了一单。而这些废弃渔网,正是由渔民和志愿者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沿海收集而来。去年10月,来自浙江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一环保领域最高荣誉。今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方案》,提出“鼓励沿海城市借鉴‘蓝色循环’等创新模式,多元共治实施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回收利用”。近日,浙江正式发布“蓝色循环”又一里程碑式的文件。根据《进一步复制推广“蓝色循环”经验 加强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的实施方案》,浙江将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体系,建立健全海洋塑料废弃物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到 2025年,实现“蓝色循环”进一步扩面提升,形成协同治理格局,推动海洋生态环境高水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助力新能源企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实践,它的重要目标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前,无论是政策层面、金融机构层面,还是微观企业层面,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助力新能源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企业亟需绿色金融创新支持新能源产业作为绿色经济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是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但也存在着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转型成本高等特征。首先,新能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没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很难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而技术研发需要人才和资金持续投入。其次,新能源企业项目前期建设资本需求量大,包括土地购置、土建、设备采购等。最后,随着能源转型升级、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进程加速,新能源企业需要不断研发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导致其转型成本居高,资金缺口大。新能源企业的这些行业特征,共同决定了其发展需要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支持和持续融资支持。有关数据显示,国内绿色投融资每年资金缺口在1.6万亿元以上,到2060年,将面临新增需求规模达到139万亿元。绿色金融的创新发展和广泛使用正是填补这一资金缺口的必要工具。目前,新能源企业融资主要通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近95%案件诉前实现生态修复,上海检察机关首次发布这一白皮书
今天(14日),市检察院与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近年来本市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检察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相关情况。同时,上海检察机关首次专门就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情况发布白皮书。2018年至2023年,全市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件6183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5329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854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312件,近95%的案件在诉前实现生态修复目的,23个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案例被最高检、最高法等评为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优秀案例。白皮书提到,上述公益诉讼案件既涉及大气、水、土壤等传统环境污染问题,也涉及碳排放、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光污染等新类型案件。为提升办案专业化水平,检察机关强化大数据应用,构建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建成公益诉讼快速检测实验室9个,配备快检箱、无人机、激光测距仪等专业设备,并利用区块链、卫星遥感、3D建模等技术,为办案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检察机关在办案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法治宣传,引导公众参与公益诉讼,凝聚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共识,形成生态治理法治合力。早在2020年,市检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190.2万件!2813个!中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十周年成果发布
“2014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共审结各类环境资源一审案件190.2万件,其中,2019年至2023年审结103.3万件,较上一个五年增长18.9%。审理的绿孔雀预防性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长江口码头公司绿色破产案等一系列标志性案件,通过创新裁判规则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机制,有力推动了生态环境法治进程。”8月15日,全国生态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中国法院环境资源审判10周年成果。据介绍,十年来,围绕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城乡人居环境改善、环境污染风险防控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环境污染防治一审案件5.4万件;服务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围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自然资源保护一审案件61.9万件;服务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围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加大审判力度,审结涉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一审案件31.9万件。同时,服务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围绕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大审判力度,审结
来源:中国环境网
1年前
共 4025 条
6768697071
跳至 页
logo_kcomber
©2023~2023 Kcomber,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