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光伏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面临诸多贸易壁垒,而其中“碳”门槛是必须跨过的一个。
作为光伏和储能产业链上的企业,固德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德威)的主要业务涉及光伏并网逆变器、储能逆变器、充电桩、储能电池、光电建材以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等等。
固德威国内市场总监孔沫晗告诉本报记者,固德威早在2010年成立之初便启动了出海计划,并且如今还在持续推动国际化战略。
那么,作为一个出口型企业,最近几年,对国外设置的“碳”门槛有何感受,企业内部又是怎么面对的?本报记者对孔沫晗进行了专访。
中国环境报:对国外设置的“碳”门槛,企业有什么感受?固德威是如何应对客户提出的与碳排放相关的要求?
孔沫晗:作为新能源行业出海较早的企业,固德威早在2010年启动出海计划。14年来,固德威在坚持全球化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享受到了新能源制造业出海的红利,另一方面作为排头兵确实也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挑战。
特别是近些年来,为支持新能源产业链本土化,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采取多种绿色贸易措施限制新能源产品进口,其中最为主要的便是以碳足迹等指标对进口产品进行等级划分,并进而追加各种费用。
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固德威于2022年启动产品碳足迹认证,依据ISO14067&PAS2050的标准完成了碳足迹认证,截止2024年5月公司共取得了17款逆变器产品的证书,另有 2 款逆变器产品通过环境产品声明(EPD)认证。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巩固了公司在欧美市场的份额。
为应对日益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们主动识别和管理环境、社会及治理风险,2024年固德威正式成立ESG战略与管理委员会,自上而下明确了“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三级管理体系以及工作职责,将ESG作为重要考量融入我们的运营中去。在刚刚发布的《2024年中国能源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ESG)前100名单》中,固德威的ESG表现位列第18名。
中国环境报:目前来看,计算部分出口产品的碳足迹越来越重要,面向这一趋势,您认为产业链上企业又将面临哪些挑战?企业应该有怎样的担当?
孔沫晗: 客观而言,企业碳足迹认证等ESG工作的确面临着不少挑战。
首先是供应链碳核算管理难度大。电力电源设备供应链环节长、范围广、供应商众多、产品种类多,进行碳足迹全面评估和核算,既关注产品生产环节的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情况(比如用电力、热力造成的排放),更要关注产品生产全链条的碳排放,如何实现将供应商碳减排纳入考量是不小的挑战。供应商对碳排放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可能缺乏技术和财力进行碳足迹核算和碳减排措施。
其次是数据收集难度大、无法准确追溯。以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为例,核算须筹集整理的数据包括原辅材料消耗、主要原辅材料供应商及其到厂运输距离、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包装材料消耗、产品使用阶段能源和温室气体消耗、产品回收和废弃过程的能源消耗、废弃处理的量等数据,数据采集困难,多源数据不统一,数据采集方式主要依赖手动记录和定期汇报,数据填报实时性差,亟需通过数智融合提升碳足迹管理水平。
虽然挑战很大,但固德威一方面将以碳管理、有害物质过程管理等为代表的环境、社会及管治相关因素纳入供应商资格审查与评估范畴,制定了《采购控制程序》 《供应商控制程序》等内部制度,从供应商筛选、准入、考核及评估全生命周期角度规范供应商管理,并积极展开培训和数字化赋能,协助链上企业的绿色转型。
另一方面,固德威不仅深入推进企业ESG工作,也在找寻为企业减碳赋能的新机会。例如,固德威从2023年起立项开发碳盘查数字化工具,优化碳足迹管理流程,全方位监测和分析碳排放数据,并利用智能化算法和模型,对碳足迹进行精准预测和优化,提升碳排放管理的效率和响应速度。
随着企业对绿色低碳的认识逐渐深刻,低碳发展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我们现在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企业开始从做好碳排放管理应付客户审场,转变为要真正把企业的碳家底梳理清楚,找到合适的方法去控制碳排放,努力减碳,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因为,对企业来说,减碳不是国外客户要求企业做企业才做的事,为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企业也应该去承担这样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