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2024年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学术年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会议认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再部署,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发展、如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全会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体制改革重大任务举措,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征程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压实美丽中国建设政治责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完善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动重要流域构建上下游贯通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推动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
本次年会以“聚焦建设美丽中国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主题设一个主会场,围绕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主题设置4个平行分会场。来自相关部委、科研院所、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等代表共15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围绕论坛主旨开展理论和实践研讨交流,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和重大擘画,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与会专家围绕党中央关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日益严重,气候变化多边进程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和行动有更高期待。有的专家认为,我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已经具备一定优势,未来应以气候行动和“双碳”目标为抓手,推动经济、社会、环境、能源、气候相协同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有的专家认为,通过这项制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需求。我们需要在制定法律、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财政和产业政策、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等方面协同推进。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有的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新要求新需要,应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加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和前瞻性规范制度的研究。
针对美丽中国建设,有的专家认为,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以制度和法治建设为主线,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必须消除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转变治理模式、发展范式,解放和发展要素生产力,提升市场主体的颠覆性技术原创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根基。有的专家指出,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力量,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要继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运输结构,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制造和应用,促进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构建全链条交通低碳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交通治理。
发展绿色金融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是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有的专家建议,要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管理融入金融体系发展,完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转型金融服务领域,并加强对碳排放和资本“双密集”产业的战略研究和转型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