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整洁的村中街道,栋栋红瓦民居小楼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山林、茶园环抱着村庄,清澈见底的九龙溪水从村中流过……一幅“天蓝、水清、山绿、物丰”的美丽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
日前,记者跟随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组织的厦门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调研组,从厦门市同安城区出发,驱车沿着崎岖的山区公路行驶约1小时来到西北部高山中的军营村。一个常住人口323户1069人的山村,谁能想到,曾在20世纪80年代,为摆脱贫穷、发展茶产业,村民将山上的林木砍伐殆尽,导致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那时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200余元,“地瓜当粮草,孩子当背包”,与经济特区建设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
1986年4月和1997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两上高山,深入军营村和白交祠村调研指导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发展思路。这为沿海边远高山村的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指明了方向。
30多年来,军营村牢牢抓住乡村生态振兴的发展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村两委与村民一道把昔日远近闻名的“偏僻穷山村”如今建成闻名遐迩的“富美新农村”,先后获得福建省生态村、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美丽乡村文明建设示范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福建省二十佳旅游特色村、福建省金牌旅游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典型示范村。
在九龙溪小流域岸边,有不少来此休闲度假的游客在欣赏清如泉水的九龙溪景色,并拍照留念。
厦门市农业农村局驻莲花镇军营村书记助理张一平向记者介绍,曾经的军营村不仅生态环境恶劣,村里的卫生环境也困扰着村民的生活。土坯搭建起来的旱厕,一到夏季臭气熏天蚊蝇满天飞;村民散养的鸡鸭满村跑,随处是粪便;生活污水直接排入九龙溪,溪水常年发黑成了臭水沟。
为彻底改变这一环境状况,厦门市、区、镇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推动军营村生态环境修复、村容村貌、生活污水以及九龙溪小流域的治理。植树造林4000多亩;改造建设6500余亩的生态茶园;利用高山地理条件,发展多种特色生态农业,减少化肥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不受污染;综合治理九龙溪小流域983米,清理河床底泥、在河岸两侧种植了大量树木和花草、修建了鹅卵石步道等;埋设污水管网,建设一个日处理75余吨的生活污水湿地处理场。为了守护住青山绿水和村容环境,村两委建立自治管理长效机制,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纳入村规民约;实施红黑榜激励制度,对村民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定期公示;在保护现有公益林的基础上,开展造林工作;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倡导村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村容村貌等。
通过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青年回村创业,办起了4家具有规模的茶叶生产企业、近70家民宿,以及农家乐、土特产等产业,村财、村民收入得到大幅增长,人均年收入从2018年的2.5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4.5万元,2023年村财收入达到86.47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美村”和乡村旅游休闲地。
张一平介绍,由于军营村的绿色发展,2022年,全国首个农业碳汇服务驿站在军营村设立,当年军营村开发的茶园碳汇面积为5715亩,增加碳汇收入14854元,目前现有的生态公益林也在持续推进开发碳交易产品,2023年军营村碳汇收入达18.05万元。
据介绍,2016年厦门市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和同安区委党校高山教学点在军营村、白交祠村揭牌成立,打造“党校办到高山上,教授请到家门口,学员深入田间头”。高山党校学员来了之后,更加激发军营村的经济活力。截至目前,高山党校已举办培训班近800个班(次),培训党员干部4万多名,吸引来自省内外100多万名党员干部前来考察学习。2021年,军营村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从靠山吃山到坐吃山空,再到生态共富,军营村用它的故事诠释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