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关潇: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乌江流域生态安全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月前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80%的流域在贵州省境内,占全省行政面积的40%。乌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云贵渝鄂四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通道,但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全球气候变化增加了乌江流域的生态脆弱性。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乌江流域生态系统?在日前由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江中心)召开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交流会上,记者专访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贵州省级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关潇。

中国环境报:当前,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如何?

关潇:依托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贵州省级驻点工作组针对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开展了相关研究,分析了乌江流域2000年—2020年这20年间的生态脆弱性、石漠化程度、水土保持能力。以2010年为界,乌江流域前10年生态脆弱性呈增加趋势,尤其是下游地区,生态脆弱性增加明显;后10年,乌江流域生态脆弱性呈下降趋势,上游地区脆弱性降低明显。石漠化程度方面,前10年的乌江流域石漠化程度呈增加趋势;后10年石漠化程度普遍降低。水土保持能力方面,前10年土壤保持能力基本稳定;后10年的土壤保持能力大幅增加,增长区集中分布在上游及下游地区。

此外,我们对乌江流域开展了2000年—2020年间的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从6种生态系统服务均值的空间格局看,下游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较多,中游次之,上游较少;从时空变化格局看,下游的生态系统服务增加最多,中游生态系统服务减少最多。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好的贵阳市和遵义市主要集中到了中游地区,所以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上来说,中游地区处于下降趋势。从空间分析看,乌江下游的生态系统服务簇多为生态优良型和水源涵养型,上游则多为水资源消耗型。生态系统服务簇的研究表明,下游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更强。空间格局中,2000年—2020年5个时期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基本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识别研究得出,影响乌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和自然地表因子,以及人类活动。

在2018年乌江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共发现561种植物。通过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发现水源供给、水源涵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更强烈。除粮食供给外,各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均呈正相关。

参照生态环境部印发的《江河生态安全调查评估技术指南》(GB/T 43474-2023),从水生态环境压力、水生态系统健康、水生态服务功能三个方面,构建了包括22个评估指标在内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乌江流域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为53.59分,为“一般”等级。

此外,我们参照《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 河流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HJ 1295-2023),对乌江流域水生生物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乌江流域整体处于“中等”等级,不同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存在季节性差异;整体春季评价结果优于秋季。水生态考核试点现状评估方面,鱼类物种数、自然岸线率和生态流量达标率达到“优秀”等级;重点保护水生生物数量为3种,乌江(贵州段)期望值为4种,归类为“良好”等级;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和综合污染状况均归类为“良好”等级;水体连通性和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估结果为“一般”等级。水生生物评价结果显示,乌江流域贵州段整体处于“中等”等级。

中国环境报:气候变化对贵州尤其是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关潇:在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不同社会发展方式与碳排放模式下的情景进行模拟,来探究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对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我们设置了3条路径,第一条是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通俗地讲就是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第二条是代表温室气体排放中等水平路径,也就是遵循经济和社会的中间道路和技术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处于中等水平;第三是高端强迫路径,通俗地讲就是粗放发展模式,其特征是资源密集型的快速开发和物质密集型的消费模式,以及非常高的化石燃料使用水平和高温室气体排放。

通过预测分析发现,水源供给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从空间上来看,3条路径水源供给空间分布整体一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水源供给高值区占总面积的50%以上。

通过分析碳储量和水源涵养发现,第三条路径的高能耗粗放型发展,其碳储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无论是碳储量还是水源涵养,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乌江流域下游;三条路径中,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碳储量总量最高,中等水平路径次之且水源涵养总量最低。

生境质量与土壤保持方面,可持续发展路径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供给能力(就是指生境质量和土壤保持两个供给能力)明显强于中等水平路径和高端强迫路径。这表明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低水平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状况。

生物多样性方面,未来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中,可持续发展路径和中等水平路径下,生物多样性均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前者增加最为显著;从空间上来看,三条路径的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整体一致,梵净山、麻阳河、金佛山、大沙河、星斗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均较高,在可持续发展路径情景中,贵阳市周边生物多样性降低较少。

由于乌江流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气候变化会对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具体来看包括:水温升高影响水生有机体的生物过程、物种组成及食物网变化;水体分层及溶解氧含量降低均会增加水体营养物负荷,促进水体浮游藻类种群发生变化;水温变化还会改变水生植物生长条件、生物量及分布,影响水体中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以及栖息地发生变化,使水生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强降水等极端天气增加,易造成水土流失,有机物和土壤流入水域,破坏水生态环境。

中国环境报:针对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未来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关潇: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生态环境部有关工作要求,在长江中心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结合一期、二期贵州省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立足乌江流域陆地生态系统实际现状,主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陆地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相关研究。

一是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二是推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分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减少因乌江流域上下游水源供给分配不均导致的生态问题。三是加强现有森林和湿地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走廊,保护现有的森林和湿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在受损地区开展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项目,增强生态系统的固碳和水源涵养等调节服务能力。四是建立气候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乌江流域的气象、水文和生态监测网络,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五是完善预警预报系统。加强极端天气事件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预测精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灾害损失。六是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性,建设防洪抗旱设施。加强堤坝、水库和排水系统等防洪抗旱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地区中国,贵州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