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专访绿金委主任马骏:尽快出台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是当务之急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周前

日前,2024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绿金委)年会在北京举办。

随着绿色金融不断发展,接下来,在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加快可持续信息披露等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开展工作?中国环境报记者专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


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发展转型金融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接下来有哪些工作需要加强?

马骏:从风险角度来看,如果许多高碳排放企业不进行转型,它们将可能被迫退出市场,并且带来失业等社会问题。从实现“双碳”目标上来看,对占经济活动总量90%的“不绿”的行业,得让他们“绿”起来,这就需要用转型金融来推动和支持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中的许多企业加速转型。因此,转型金融应该成为推动钢铁、水泥、有色等高碳排放企业加速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

要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尽快出台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是当务之急。目前,地方性的转型金融目录版本有很多,若出台国家级转型金融标准,将有助于消除很多地方金融机构和企业对标准权威性的疑虑。二是要解决转型金融和 “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受限的政策之间的矛盾。在当前政策下,“两高一剩”行业的贷款总量是要被压降的,而我们绝大多数转型活动都是在这些行业内。建议未来应该从经济活动层面,而非在行业层面来明确差异性的信贷政策。即要明确哪些活动是可转型的、应该被鼓励的,哪些高碳行业当中不可转型活动应该继续压降。三是要引入对转型金融的激励机制。碳减排支持工具如果也能覆盖到转型活动的话,那转型融资的成本就能降下来。地方政府也可以考虑对转型融资进行贴息。四是银行要建立低成本的碳核算的机制。如果没有这个机制的话,企业需要自己花钱去做,这就加大数据的成本问题和影响碳排放报告的质量。例如,湖州开发了一套碳账户系统,免费帮助企业完成碳计量。地方政府通过采取统一行动,为所有大中型有转型融资需求的企业一次性完成碳计量,银行可以免费获得碳信息,进而降低交易成本。五是地方政府和银行应该要辅导企业做转型规划,降低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六是银行要设计相应规范流程,把握好转型主体的准入关。


中国环境报:应如何加快可持续信息披露建设步伐?

马骏:在加快政策制定方面,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IFRS S2)两项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今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这和IFRS S1准则有较高的一致性,目前基于IFRS S2的准则还没有编制,希望可以尽快出台。我呼吁应进一步明确落实可持续披露准则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规定哪些企业必须在特定时间点披露相关信息,发挥监管政策的倒逼作用。

在能力建设方面,银行要做范围三(其他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即核算银行投融资业务产生的碳排放。对银行来说,范围三的排放是全部排放的90%以上,没有范围三的计量和减排计划,银行转型是一句空话。所以银行业的低碳转型,首先要对其客户产生的碳排放进行清晰的计量。然而,大多数银行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如何做范围三的计量。若是碳市场覆盖内的控排企业,自然会有现成的碳排放报告;其他许多非控排企业,需要银行帮助其计算和辅导,对应的能力建设还需要下很大功夫。


中国环境报:目前,我国ESG投资状况如何?未来应如何扩大?

马骏:我国能够被称为ESG资管产品的大概只有资管业总规模的1%—2%。这里面涉及多种原因,一是缺乏强制披露要求;二是很多资管机构不重视ESG投资问题,并未投入充分的人力、物力;三是资产拥有者还没有成为ESG投资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应该从多方入手推动ESG市场的发展,监管层面要强化披露要求,资产拥有者应将ESG投资作为其KPI,资管机构需要强化能力建设。


中国环境报:发展多元化绿色融资面临哪些挑战?有何建议?

马骏:《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箱,使之包括债务类融资工具、股权类融资工具、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以及证券化产品等其他工具。很多高碳企业资本不足、杠杆率特别高,资产负债率远远高于65%,在债券市场上根本没有资格去发行债券。所以,必须要先有足够的本金,然后才能考虑债权融资。这样来看,发展多元化绿色融资确实存在很大需求,但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难度也不小。相对来讲,绿色保险在具体应用方面会多一些,它可以帮助规避很多企业转型过程中的技术和操作风险。

地区中国,北京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