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台州椒江:以水为墨,绘就美丽海湾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3月前

近日,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检察院和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的共同见证下,一起非法捕捞案件当事人孙某某主动签署了“碳汇”认购承诺书,自愿从缴纳的赔偿金中提取一部分购买海岛“蓝碳”,另一部分则用于碳提升等公益碳汇项目,以替代性修复方式弥补非法捕捞行为对海洋生态资源造成的损害。

这也是台州地区首次尝试在办理海洋环境资源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引入“补偿+代偿”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方式,以碳汇认购、蓝绿转换、间接补偿等方式保值增值生态红利。绿色新发展,助力“碳中和”。近年来,椒江以水为墨,勾勒出“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低碳生态新图,切实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写下美丽海湾的治理新篇章。

海洋生态治理与共同富裕双融合

傍晚时分,落日为大陈岛打上了一抹橘黄色的柔光,低保户李荷娇又出现在岸边,开始捡拾被冲到岸边的塑料泡沫、破旧渔网等。她时常到海岸线上捡拾塑料垃圾,送到“小蓝之家”,这是她的一份稳定收入。

“小蓝之家”是“海上垃圾收集”的末端治理站点。目前,台州6个沿海县市区利用码头小店等设立15个海洋塑料垃圾分拣暂存点“小蓝之家”,吸纳沿海村落的低收入群众积极参与海滩垃圾清理和收集,通过回收海洋废弃物,享受补贴、增加收入。

2020年起,台州开始探索海洋废弃物治理新模式,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探索,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

“‘蓝色循环’其实是‘海洋云仓’的升级版,把海洋污染物治理范围从船舶油污扩大到海洋塑料。”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洪燕表示。船舶污染治理难,根本在于源头、收集、转运、处置以及监管的碎片化。为此,椒江首创“海洋云仓”船舶污染治理新模式,实施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五联单”制度,开发了“渔省心”APP,以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控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情况,对船舶污染物进行分类管理。

洪燕介绍,这就像是一个“海上版滴滴出行”,利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以数据为基础,建立平台将产废—运输—处置三端信息协同对应,并把收集人力、物流运力、处置能力、处置资质等资源自动匹配,创建一条海洋污染物治理的“信息高速公路”。

此后,椒江在“海洋云仓”的基础上迭代升级,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蓝色云仓”,在全省最先探索实施海洋垃圾综合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构建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再生全流程闭环可视化的治理体系,采用数字化技术链接海上垃圾收集—陆地再生利用—碳交易升值等溢价环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后端产业链利润再分配,实现海洋生态治理与普通收集人员、渔民、企业共同富裕双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蓝色循环”吸纳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有效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成为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2024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公示名单,“蓝色循环”海洋废弃物治理项目入围十佳公众参与案例公示名单,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搭建平台进行碳汇量核算,实现蓝色经济双循环

2023年10月底,椒江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碳资产交易拍卖会在线上举行,这是浙江省贻贝海洋蓝碳交易首拍。经过多轮线上竞拍,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10.05万元成功拍得2223吨贝类碳汇,折合人民币45.2元/吨。

大陈岛共有6家贻贝养殖户,养殖海域近300亩,每年碳汇量约270吨。在此之前,贻贝养殖户们不知道养贻贝还有额外“碳”收入。养殖户管君武说,这是他10年来第一次接触碳汇,“这说明环境保护工作正在往细处着力。”

“大陈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是浙江第二大渔场。”台州市生态环境局椒江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展明介绍,大陈岛还拥有国际首创柔性输变电项目、国内首个绿氢能源工程、国家级蓝色海湾生态修复项目、风力发电等项目,能为开展海洋蓝碳研究提供有利自然条件,研究结果极具代表性。

据了解,“海洋蓝碳”是指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通过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是三大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固碳量巨大、固碳效率高、碳存储周期长等特点。此外,鱼类、大型海藻、贝类和微型生物在固定并储存碳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全球自然生态系统每年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的碳中,约55%是由海洋生物捕获并固定储存于海洋生态系统,该部分的“碳”被称为“蓝碳”,即海洋碳汇。

为做好海洋蓝碳相关实践工作,椒江区系统谋划,联合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国内高校和权威机构,组建了一支院士团队,在碳汇测量、统计、交易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和全过程服务,最终完成《大陈岛碳收支核算及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方案》编制,对大陈岛陆地和海洋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性调查和研究,全面评估和论证了大陈岛海洋蓝碳储量和价值。

不仅如此,大陈镇还搭建了“双碳大陈数字化平台”进行碳汇量核算。这是大陈镇政府在“大陈岛碳中和示范岛建设工程”中的重点核心项目,其中的碳汇核算体系为国内首创。该平台涉及大陈岛上碳收支的方方面面,实现对岛上碳源碳汇的全时域全空间态势感知,实时核算大陈碳汇数据。

此外,椒江也在尝试将“蓝色循环”与“海洋蓝碳”有机融合,实现蓝色经济双循环,形成从“海洋治理”到“海岛低碳”再到“蓝色经济”的迭代发展,通过推行“蓝碳贷”“蓝碳存”“蓝碳积分”等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创新模式,实现能源绿色发展、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减污降碳协同、碳汇稳步增长、碳汇价值转化。

打造良性人工海洋牧场,提高海域生物繁殖能力

前不久,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组织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对椒江大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一期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验收。这是椒江投资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工鱼礁项目。

大陈岛海域附近的海底礁石少,不利于海洋生物长期“居住”。人工鱼礁建设后,相当于在沿海营造一批小型的良性人工生态系统,提高海域生物繁殖。

从去年建成的水下监控系统的监测数据来看,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渔业资源量明显提升。这也是椒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努力一个缩影。

大陈鸡笼头是大黄鱼的主产地,曾经因过度捕捞,使得野生黄鱼资源濒临枯竭。近年来,椒江致力于渔业资源恢复,大陈岛海洋牧场示范区建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人工鱼礁礁体数量426个(只、组),10.5万立方米。

在大陈岛全国率先采用大型铜围网养殖技术,实现年产高品质大黄鱼7000多吨,成功打造大陈黄鱼“金名片”。

不仅如此,椒江的各相关单位也时常在大陈海域组织增殖放流活动,放流黑鲷、梭子蟹、乌贼、厚壳贻贝等品种,有效修复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洋物种多样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大陈岛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有70多种鸟类在这里栖息繁衍,其中有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当夕阳西下、浪涛荡漾、沙软潮平、海鸟啾鸣,仿佛奏响了一曲生命之歌。

地区中国,上海,浙江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