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专访夏祖义: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永续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月前

10月18—20日,永续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围绕面向气候变化的能源和经济系统转型、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以及人工智能与永续发展等展开讨论。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夏祖义。


中国环境报: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积极成就,提出永续发展愿景,对全世界有哪些借鉴意义?

夏祖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积极成就,特别是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给世界上其他国家带来诸多启迪和借鉴。

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2015年9月26日,近平主席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重要讲话强调,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17年1月18日,近平主席在日内瓦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提出:“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这为化解人类危机提供了解决思路。

可持续发展是为了解决当前和未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而形成的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战争冲突、逆全球化等使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全球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多数进展缓慢,2030年议程目标进展受到严重干扰,面临重大风险,急需加速变革。

永续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与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蕴含的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特征品格相通且一致。“永续发展”这一愿景的提出,体现了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是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对于共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永续发展的世界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环境报: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蓬勃发展,对实现永续发展带来哪些助力?有哪些成功的应用案例?

夏祖义: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贫困等诸多挑战的背景下,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些技术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农业、清洁能源、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为解决复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新方法、新途径,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

AI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AI技术帮助解决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问题。从卫星图像中识别和追踪野生动物的AI系统,帮助保护濒危物种。

在农业领域,AI和IoT技术的应用正在推动精准农业的发展。如精准除草系统,使用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技术来识别作物和杂草,只对杂草喷洒除草剂。这大大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量,既节省了成本,又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利用AI和IoT技术帮助农民优化灌溉、施肥和病虫害防治,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在清洁能源领域,AI技术正在帮助优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分配。例如,数字风场系统利用AI技术分析风速、风向等数据,优化风力涡轮机的运行,提高了发电效率。还可以准确预测风能发电量,有助于更好地管理电网和减少浪费。

AI和IoT技术在建设智慧城市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利用AI和IoT技术优化交通管理、能源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城市运营的各个方面,提高了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性。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调整交通信号灯,减少交通拥堵和碳排放。

AI技术在推动可持续金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AI技术分析企业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的系统,帮助投资者做出更可持续的投资决策。如蚂蚁金服的“蚂蚁森林”项目,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鼓励用户采取环保行为,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植树造林行动。

尽管AI等新技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但也需要注意到技术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AI系统的训练可能消耗大量能源,某些AI应用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因此,需要在发展和应用这些技术时充分考虑其社会和环境影响,确保技术的发展真正造福人类和地球。


中国环境报:实现永续发展是根本大计,需要汇聚全球政界、学界、企业界和社会人士等各界力量。如何鼓励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永续发展?

夏祖义:推动永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动员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了解、支持和参与推动永续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增强公众意识与教育方面,需要科学家与传播机构密切合作,将复杂的永续发展议题转化为简单易懂的信息,并强调其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例如气候变化对食品价格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对生活的影响等。

在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平台,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宣传永续发展理念,鼓励创作和推广以生态环保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动漫游戏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播永续发展理念。

在公众参与方面,要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为学生、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不同群体量身定制教育项目,提高对永续发展的认识和参与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中小学和大学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制定绿色产品标准、推行环保标识等措施,倡导绿色出行,减少食物浪费,引导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和服务。

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制定优惠和激励政策,对积极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永续发展。同时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项目。推行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体系,将碳排放成本内部化,推动企业减排。

此外,要搭建政府、企业、公众沟通平台,建立多方参与的对话机制,共同探讨永续发展路径,促进共识形成,推动共同行动。同时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公约和协议,分享经验,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


中国环境报: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永续发展理念,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如何推动实现永续发展?

夏祖义: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气候变化、战争冲突等各种危机,实质是传统发展模式的价值危机,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以及人与内心的矛盾,三者互为因果,彼此制约。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夺,归根结底是人类无法控制欲望,没有真正做到心性平和。人性的欲望是人作为生物的自然属性,是对美好生活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一定程度上推动人类发展与进步。但过高的预期和欲望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人们内心的平衡便会被打破,特别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后,这种内心的不平衡将打破利益相关群体的平衡,进而导致人与人的矛盾、社会与社会的矛盾、国家与国家的矛盾,并进一步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自然观、协和万邦国际观、和而不同社会观、人心和善道德观等,为解决全球危机提供了中国智慧。解决人类危机之道,在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内心和融共存,三者相互依存,也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持续性、公平性、共同性的体现。这是一种新型的人类价值观和方法论,称为永续发展的“和合之道”。

“和合之道”是东方大国的智慧和主张,也是世界共同的理念和财富。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实现永续发展,应共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和谐、和睦、和融,追求共生、共处、共存,走永续发展的“和合之道”。

坚持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倡导思想价值观的转变,克制占有的欲望,摒弃征服的野心,从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转变为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实现。将文明对立冲突转化为文明互鉴交融,将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融合,形成引领人类永续发展的共同文化价值观。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瑞士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施皮特勒说:“找到同呼吸、共命运的朋友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面对全球气候与环境等危机,世界各国和各族人民需要同舟共济,用“天下一家”的情怀,凝聚共识,共同行动,应对挑战。要发扬“兼相爱,交相利”的理念,推动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合力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努力推动建设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以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地区中国,北京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