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内陆的湖北省襄阳,是能源消费大市,但能源资源十分有限,长期面临缺煤、无油、乏气的尴尬境地。
怎么办?
近年来,襄阳紧紧围绕建设安全高效、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形成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体系,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电力“含绿量”不断提升
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半壁江山
国网襄阳供电公司的数据显示,2013年,襄阳电力总装机314.7万千瓦,火电占比81.7%、水电占比16.2%,新能源装机占比仅为2.1%。
十年前,襄阳的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主。用电量是经济运行情况的先行指标。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加,襄阳电力装机规模和结构经历了多次跨越。
十年来,襄阳市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
襄阳市发改委能源建设科科长王涵表示,我市风光新能源发电装机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新能源利用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襄阳风光水和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520万千瓦,占据全市发电总装机的半壁江山。
近年来,襄阳市及时分析研判新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电网接入消纳等情况,加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稳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同时,积极推进汉江水电梯级开发重要控制性工程雅口航运枢纽、新集水电站项目相继投产发电,华能枣阳新市28万千瓦光伏、华电襄州黄集17万千瓦光储一体化等一批代表性项目成功并网。
2015年1月,华润新能源枣阳太平镇50MW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成为襄阳市首个投产的风力发电新能源项目;同年5月,襄阳市首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老河口市洪山嘴60MW地面光伏电站项目正式开工。
随着清洁能源的不断布局,襄阳市新能源产业也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发展。
——风能开发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协合襄北风电等项目按期并网、华润电力老河口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107.5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了64%。现有在运风电场21个,年发电量22亿千瓦时,占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27%。
——光伏发电量增长迅猛。随着湖北能源宜城新能源百万千瓦基地(一期)40万千瓦光伏等项目并网,襄阳市光伏发电装机量和发电量创新高,装机容量达336.5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66%,较“十三五”末增长4倍;发电量同比提高51%,占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的38%。
——生物质能变废为宝。襄阳现有生产运营的生物质发电厂8座,另有老河口长投双新农林生物质制气发电等3个项目在建,全部建成后装机容量将达12.12万千瓦,可年发电4亿千瓦时,处理各类农林废弃物约15万吨。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襄阳市大力推进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截至2024年4月,全市风光发电装机规模达到483万千瓦,占全市总发电装机1065万千瓦的45%,较“十三五”末的150万千瓦增长了3.2倍,其中风电116万千瓦,比2020年底增长76%;光伏367万千瓦,比2020年底增长4.4倍。襄阳已初步形成风光水火多轮驱动的多元电力供应体系,能源结构布局更加优化,电力“含绿量”不断提升。
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在降碳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能源革命,绕不开破“旧”立“新”。
十年来,襄阳不断破“旧”,从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21年9月20日,安能热电厂内运行了38年的锅炉正式熄火。与此同时,湖北华电襄阳樊城燃机一期热电联产项目投产运营。
热电联产项目运行后,1方天然气发电5度以上,相较安能热电厂,综合能源利用率从50%提升至70%。除此之外,与传统燃煤机组相比,产出同等能量,碳排放量减少了50%,几乎做到了无烟尘排放。
襄阳还大力立“新”,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今年5月20日上午,南漳县召开张家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进会。这个由三峡集团承建,总投资120亿元的项目,是南漳县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也是襄阳市首座抽水蓄能电站。
据了解,预计2027年该项目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28年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20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4.42万吨,能有效保障鄂西北电网安全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近年来,襄阳各地把节能增效深度融入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积极走高能效、低能耗之路。
襄城区积极引导辖区企业开展绿色技术改造、产品优化迭代,实现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今年以来,该区已谋划设备更新节能降碳项目10个,库内工业技改投资项目11个。
襄州区全力加快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中广核集团签约建设高温熔盐储能供热及风储一体化产业基地项目,与远景科技集团签约建设远景襄州智慧储能电站装备制造基地项目。
高新区启动清洁生产审核创新国家试点工作,推动区域内资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效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过去十年,襄阳市清洁能源经历了飞跃式发展,但面对“双碳”目标,仍任重道远。在襄阳,不少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对清洁能源进行开发利用,让绿色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关停老厂区,投资9.2亿元打造新一代绿色铸造智能工厂:配置先进环保设备处理废气,颗粒物排放由30mg/m^3降低至9mg/m^3;车间顶部铺设的光伏屋面,年均发电量1125万千瓦时。
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5G医药化工智慧园建设,依托物联网,企业能源消耗量降低了1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吨;生产成本降低了10%,节能降本约1000万元。
去年,东风德纳车桥、新华光信息材料等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单;华新水泥、力生电缆等15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省级绿色工厂30家,谷城经济开发区是全省唯一的县域国家级绿色园区。
不断完善能源体系
惠企便民服务可见可感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大量接入,电动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鄂北地区电力系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征日益凸显。
受此影响,枣阳、谷城等地部分地区配电变压器及10千伏线路反向重过载;襄州、高新等地部分区域配电网10千伏线路潮流正反频繁波动,中午光伏发电效率较高时线路末端电压越上限。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23年8月,我市正式开建国内首个装机容量超千万千瓦、供电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供电人口达千万的省级跨市域的鄂北(襄阳、随州)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
“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预计可带动近百亿元建设投资,建成后该区域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将达58%,新能源电量占比将达57%,年可增发新能源电量31亿千瓦时。”国网襄阳公司鄂北新型电力系统先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彭明江表示,今年,国网襄阳供电公司将重点开展“新能源及储能建设”“10千伏线路及台区反向重过载治理”“高新区深圳工业园示范区建设”等六大重点工程,全力服务161.58万千瓦新能源及52万千瓦储能项目实施落地,实现1157座分布式光伏、251个充电站(860个充电桩)“可观、可测、可调、可控”,开展可调节负荷建设,进一步优化电力资源配置能力,保障电网供需平衡。
以绿色为发展谋长远,十年来,襄阳不断厚植绿色低碳发展底色,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提供支撑。
——印发《襄阳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能源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改革创新为驱动力,提升能源智能高效利用水平。
——搭建能源输送的“坚实骨架”。500千伏卧龙变电站建成投产,220千伏主网结构不断完善,以链式、单环网为主的110千伏、35千伏网架初步形成,襄阳在鄂西北电网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增强。
——引导能源合理布局。逐年修编新能源消纳报告,支持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消纳,对重点电源项目开展专题接入系统论证。加快500千伏卧龙变电站220千伏间隔扩建工程等新能源配套送出工程建设,确保项目顺利投产送电,为地区清洁电力提供可靠保障。加快谷城玄德等28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新建扩建进度,推进南漳张家坪抽蓄电站项目核准开工和投资入库,督促钒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电站参与削峰填谷,助力电力资源高效优化配置。
——不断提升系统调峰能力。推动源网荷储全面发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电源、电网、负荷共同承担调峰责任。全力服务“骆驼集团襄阳蓄电池有限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宜城葛洲坝有限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等示范项目顺利并网,加快推进“谷城县申楚储能70MW/140MWh”等7项储能及南漳张家坪抽水蓄能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区域系统调峰能力。
——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2023年,襄阳市被确定为湖北省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示范引领区,当年新增充电桩9037个,完成年度任务的140.9%,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就地就近”充电需求,新能源汽车迎来“畅跑时代”。
——充分发挥“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应用。深化应用“国网新能源云”系统,创新碳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国家“双碳”战略落地实施,2023年为全市1625家能源密集型企业提供专业碳管理服务,全年累计服务企业减碳6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