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北京市气象台已经发布5次暴雨蓝色及以上预警信息。远在法国首都巴黎举办的夏季奥运会铁人三项男子个人赛,因塞纳河大肠杆菌等超标被迫推迟。世界铁人三项联盟发布的声明称,因为7月26日和27日的降雨加剧了塞纳河部分地区的污染。
按照经验,巴黎到6月底会有至少三次达到一周的无雨期,塞纳河水质也会因此得到保障。但正如美国马萨诸塞州伍德威尔气候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珍妮弗·弗朗西斯所说:“过去几十年的季节模式,已经很难为全球变暖的世界提供可靠的指导。”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且直接。但相较气候变化带来的气象不确定性,现如今欧美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似乎更大。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日趋频繁,多地气温连续超过40℃,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5±0.12℃,进一步逼近甚至超过《巴黎协定》所设立的1.5℃温控目标。但部分发达国家正利用气候议题追求地缘政治利益,将之视为大国博弈的工具。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中,欧洲暂停了向俄罗斯提供气象数据,而能源危机下,法国、德国、奥地利和荷兰等国纷纷宣布重启燃煤电厂。
此外,在欧洲,应对气候变化议题还逐渐与贸易保护主义合流。欧洲当地时间2023年4月25日上午,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欧盟与其他国家碳定价的差异将促使其演变成碳关税,进而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就在2022年12月,七国集团(G7)正式宣布成立气候俱乐部,旨在建立以“国际目标碳价”为核心的气候同盟,对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等非会员国的进口商品统一征收碳税。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实际援助却仍远不及预期。
无疑,近年来全球气候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还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已与41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0份合作谅解备忘录,持续通过合作建设低碳示范区、实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开展能力建设培训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但在欧洲,气候变化领域的政治色彩仍被一再强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南北分歧、地缘政治博弈等问题亟待解决,全球气候治理因而面临着严峻挑战。
按照时间表,精彩的巴黎奥运会还将持续约11天左右。但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仍将持续很长的时间,欧洲应与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共同克服分歧,确保全球气候治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