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逐步完善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能源、上游原材料和有迫切需求的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立项和制定进程。
我国碳足迹管理标准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将按照急用先行原则,聚焦电力、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煤化工、动力电池、光伏、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组织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
由生态环境部提出并指导制定的GB/T 24067-2024《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下称“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近日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该标准填补了国内产品碳足迹核算通用标准的空白,将为各方研究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提供指导。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10日晚在解读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时表示,在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指导下,加快推进具体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和数据核算,摸清产品碳排放“家底”,是加快构建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发掘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节能降碳潜力,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利于帮助企业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高产品低碳竞争力和贸易竞争优势。
碳足迹国标建立健全有助于有效发挥标准对产业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摄影/章轲
“国际上涉及产品碳足迹的贸易政策频现,对我国产品出口带来挑战,通过科学方法摸清我国产品碳足迹情况迫在眉睫。”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在上述解读中说。
“产品碳核算涉及产品生产上下游,依赖于扎实的行业企业碳核算以及区域清单基础。”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专家马翠梅等专家认为,应聚焦于重点行业的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再逐步扩展至其他行业产品和服务类产品。研究制定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推动出台相关标准,指导企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产品碳排放核算。在完善产品碳核算基础上,探索建立碳标签制度体系,引导消费者选择低排放产品和服务,倒逼全产业链减排。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介绍,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主要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的ISO14067国际标准,采用与国际通行的生命周期评价标准(GB/T 24040和GB/T24044)一致的方式,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等,为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和数据国际交流互认打下基础。
相较于国际标准,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增加了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此外,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还规定了鉴定性评审、产品碳足迹声明和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框架等内容。
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目前在多个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等已着手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了重点原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数字化碳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将碳足迹等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作为绿色设计产品评价的必要条件,截至2023年8月已累计培育国家层面绿色设计产品3724种,其中石化化工产品500余种。
今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透露,已着手编制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碳足迹国家标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各有关部门系统推进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标准的实施与应用,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加快推进基础能源、上游原材料和有迫切需求的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立项和制定进程,逐步完善碳足迹管理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