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刘炳江:确保超低排放改造收官 建立长效机制使超低公示“有进有出”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2月前

“钢铁超低排放改造距2025年底收官仅剩一年多时间,全国80%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拟定目标任务是不变的,剩余20%未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企业,我们将联合相关部门,采取差异化管理措施。”7月20日,在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指导、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主办的2024(第十五届)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上,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刘炳江表示,钢铁行业要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巩固行业绿色发展成果,确保超低排放改造收官。

“目前还有4亿多吨粗钢产能要完成改造收尾工作,工作重点由重点区域转向非重点区域转变,在这种形势下,钢铁行业更要保持战略定力、攻坚克难。尚未完成改造的企业,要抓紧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刘炳江指出。

大气污染治理助力减污降碳和新质生产力提升

近年来,钢铁行业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达标治理、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等一系列重大举措、重大工程,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刘炳江透露,截至目前,全国43%的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39%的产能完成重点环节改造,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下降60%,排放绩效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2018年超低排放改造前相比,2023年钢铁产能集中的10个城市 PM2.5平均浓度下降 24%,产能最集中的唐山、邯郸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1%、30%。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空气质量7个“后十”城市全部“清零”。

与此同时,超低排放打破了原有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观念,通过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等方式,实现污染防治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协同作用。超低排放改造针对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清洁运输,提出点线面全流程、全环节改造要求。企业在改造中优先采用长流程转短流程炼钢、原燃料替代、放散煤气回收、节能技术、“公转铁”、“公转水”、“油改电”等治理措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测算,钢铁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的同时,在抵消掉末端治理增加的碳排放外,还可协同减少1%—2%碳排放量(4000万吨左右)。

“钢铁超低排放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为其他重点行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刘炳江指出,技术创新方面,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开展超低排放技术创新,开发出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大气治理装备国产化。政策创新方面,评估监测要求的提出使得超低排放各项措施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为提高超低排放改造质量提供了保障。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评估监测已经成为企业自我诊断、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管理创新方面,首次将清洁运输要求纳入超低排放改造内容,为新能源重卡弯道超车提供应用场景,改造力度最大的河北省、唐山市连续三年新能源重卡上牌量位列全国之首;首次将无组织排放纳入超低排放改造内容,无组织排放治理措施“有没有”、设施“用不用”、效果“好不好”,以及无组织监测监控体系和管理平台的建立为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了路径。

建立长效机制,超低公示“有进有出”

针对已完成改造和公示的企业,刘炳江表示,要重视建立长效机制,超低公示“有进有出”。据他介绍,生态环境部已商请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撤销4家企业公示,还有部分企业正在核实。

“这里面有国企、民企,还有一家央企中止公示,在这方面我们一视同仁。我们针对每家公示企业都建立了问题台账,随时可能去调研,投机取巧钻空子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企业一定要重视环保管理,强化规范化运营管理,严守法律底线。”刘炳江指出,下一步,将继续为地方和企业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让企业少走弯路,避免重复投资,同时也会加大超低排放双随机检查,确保钢铁企业超低排放经得起历史检验。

同时,为极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保护好绿色优质生产力,他透露,未来,扶优汰劣的管理思路会更加深入,差异化管理政策将更加清晰,将进一步加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力度,通过差异化政策充分释放先进生产力。

“回过头看,钢铁企业实施超低改造工程最多的前几年也是行业盈利水平最好的几年,可见环保‘扶优汰劣’对于行业整体形势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刘炳江指出,我们将指导地方严格落实差异化管理措施,避免“鞭打快牛”。对企业反映一些地方A级企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们将加强指导,引导环保政策不得“层层加码”,坚决反对“超超低”等。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思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当前,行业再次面临困局,面对行业新形势,建设美丽中国新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乘三中全会改革东风,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数字化、智能化加持下,推动绿色化与钢铁行业融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持续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刘炳江说。

地区中国,河北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