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北京创造全球瞩目典范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3月前

金秋的北京,天蓝水清,气候宜人。9月14日至15日,“2024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这场以“科技创新引领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为主题的国际盛会聚焦了全球目光。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10余家生态环境企业代表参加,共同分享国际大都市大气污染治理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与实践案例,共谋绿色发展新篇章。

连续6年出席论坛并作观点分享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北京空气质量的改善进行了长时间支持和跟踪。调研认为,北京市这样的大都市空气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在全球层面上都没有先例,其良好实践值得其他国家和城市学习借鉴。”

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在本届论坛上,北京将大气污染治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沿研究、先进技术、实现路径及示范行动中所做的深入实践,与全世界分享,为全球提供了生动范例。

科技赋能 创新引领减污降碳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副理事长埃里克·索尔海姆在论坛发言中对北京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给予充分肯定,他说:北京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经历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并在能源利用、交通运输及自然环境保护三大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索尔海姆看到的显著成就由很多努力铸就,但创新引领减污降碳无疑是北京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展台最左侧的白色设备,就是我们在北京搭建的1000多个大气网格化监测设备的模型,网格化监测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全市300多个街道乡镇全覆盖,是全国首个精细到街道乡镇级别的专业网络。”

“每日有上亿条的数据汇聚到我们的大数据底座中,通过智能挖掘进行智能识别,利用智慧决策体系协同调度,来支撑我们的智慧治理。”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沈秀娥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创新构建的“大气三监联动”体系。这一体系利用智能感知技术精准溯源,实现智慧决策,为污染治理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的措施和技术路线。自运行以来,该体系已通过非现场手段成功捕捉上万条问题线索,为北京大气环境监管从粗放管理模式向精细化治理模式的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引入了全市跨度面积最大、首例应用于施工全周期的集成气膜技术,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扬尘污染。”北京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姚伟龙分享了城市副中心在优化空间格局、治理大城市病问题以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前沿理念与实际成效。

北京排水集团展示了他们的低碳科技实践。“利用沼气热电联产技术,不仅实现了对外部电能需求的替代,而且每年能产出8000万立方米的沼气,并转化为8000万度的电力,这一过程减少了大约20%的碳排放量。”

“北京市构建高质量超充网络,单枪最大输出功率可达600千瓦、日均服务能力达到700车次的首批超级充电站近日在北京投运,年内共计划建成11座超充站。”国家电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发展策划部主任陈斌发,带来了电网企业助力首都减污降碳的最新进展报告。

绿色的发展由点滴汇聚,蝶变的背后是久久为功。

“这张图表清晰展示了2010年至2022年间,北京市碳排放强度的逐年下降趋势,与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同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北京市GDP增长107%、机动车保有量增加40%的背景下,碳排放强度却累计降低了50%。”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保献向大家展示了北京市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产业结构、城市增绿和精细化管理、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

2013年以来,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实现了从89.5微克/立方米到32微克/立方米的显著下降,优良天数也从176天增至286天,相当于增加了超过三个月的蓝天白云。同时,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锐减至8天,空气质量改善成果斐然。论坛召开期间,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个位数,绚烂的晚霞与蔚蓝的天空交相辉映,北京蓝与中国红共同绘就了首都的美丽生态画卷。

创绿提质 新技术催生产业跃迁加速度

作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环境服务领域的重要活动,本届论坛的新亮点在于汇聚众多“硬核”科技力量,为致力于绿色发展的优秀企业搭建了一个交流与展示的高端平台。

论坛上,C40气候行动规划与创新总监朱莉娅·利普顿女士对北京市在产业领域的创新举措表示高度赞赏。她指出,北京通过创新方式逐步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构建起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电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典范,并将在C40网络中进行广泛推广。

锅炉排烟损失一直是行业面临的难题。“华能北京热电厂于2023年成功投入燃机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新增供热能力达到300MW,新增供热面积达750万平方米,每年节省天然气8000万立方米,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华能北京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管理部主任白秀森详细介绍了华能的余热回收先进技术示范项目,他说:“北京市已将余热利用作为典型技术进行推广,对未来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充满信心。”

北京市燃气集团和北京朝阳环境集团在甲烷排放控制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成功经验,同样给参会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不仅在能源领域,创绿提质的低碳新技术正在北京的全产业蓝图中动能澎湃。

“自2014年达到碳达峰以来,我们的碳排放量已逐年下降至24%。”会上,京东方的企业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成果。通过实施低碳设计、低碳制造、低碳物流等一系列措施,京东方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我们已实现了上半场电动化,下半场将开启智能化的新篇章。”比亚迪汽车把智能化和电动车融合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未来方向。今年7月,比亚迪在泰国成功下线了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为汽车行业的低碳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

低碳技术的不断深入,让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的规划目标清晰而明确。他们提出的2030年实现企业碳中和,以及2039年前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正一步步从愿景变为现实。

在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退出的同时,北京市充分挖掘新能源、新材料、数字经济等绿色增长点,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新能源汽车制造、风电设备制造、节能环保、氢能等绿色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今年1-7月,全市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组、智能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了4倍、56%和30%,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次论坛,企业代表们通过展示先进技术解决方案与优质产品,向世界彰显了北京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和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积极行动与显著成效,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参考。

寰球聚智 共谋绿色发展之路

全球经验汇聚北京,北京实践贡献世界。

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不仅是北京面向国际展示经验成果的璀璨舞台,更是一座连接政府间国际机构、外国政府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友好城市及非政府组织的沟通与合作的坚固桥梁。

“今年,我们正式启动了亚洲区域交流计划。”亚洲清洁空气中心(CAA)执行副总裁格林达·巴坦·巴特里纳女士强调,“通过深化区域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将携手增强政策制定与协同能力,深化对气候变化应对与空气质量改善的认识与理解。我们热切期盼北京能与亚洲各城市分享宝贵经验,将‘北京蓝’推广到更多亚洲城市。”

宜可城(ICLEI)秘书长吉诺·范比金则表示,通过借鉴过往的成功经验,并强化网络中现有的框架与倡议,我们完全有能力踏上通往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美国加州空气资源局介绍了加州通过的全球首个针对货运卡车的零排放法规,该政策旨在促使行业与市场自主探索并采纳最适合其需求的零排放技术方案,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供给侧驱动力。在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该法规还稳固支撑了逾26,000个就业岗位,为经济注入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们围绕热点与展望、研究与应用、行动与示范、碳市场推动温室气体减排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并达成了建立生态环境领域重要国际合作机制与平台的广泛共识。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主论坛上致辞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各方一道,以服务开放推动包容发展,以服务合作促进联动融通,以服务创新培育发展动能,以服务共享创造美好未来,携手推动世界经济走上持续复苏轨道。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谈绪祥表示,清洁空气、气候治理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课题,更需要我们携手应答、并肩作战。北京将通过继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更多的力量。

2024年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以更加开放、高效、务实的姿态,促进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凝聚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力量。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球大都市,北京将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典范、贡献北京智慧。


地区中国,北京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