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公园如何实现碳循环?北京这家公园找答案!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2月前

西马庄公园,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夏日时节,花木缤纷多彩,居民惬意漫步。然而,在这生机勃勃的花草里却隐藏着有关“碳”的秘密。

当前,北京市正全力推进花园城市建设。高水平的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能够让垃圾变“废”为宝、变“废”成绿,更好地发挥“绿肺效应”。同时,通过生态化、高值化循环利用植源废弃物,还能促进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那么,在“双碳”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西马庄公园是如何提升植物固碳效能和土壤碳汇能力的呢?

什么是碳循环公园?

据了解,西马庄公园建成前,原本是个废品回收市场,面积约6.6万平方米,服务半径约2.5公里。被列为2018年留白增绿项目后,才开始了碳循环公园的建设。

图为西马庄公园。尚玉摄


那么,什么是碳循环公园?

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运动循环的现象。通过自然界的碳循环,利用新技术在此过程中吸收、捕捉、封存二氧化碳就可以实现碳负排放,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碳汇是实现碳移除的主要手段。

“以自然之法修复自然生态的公园就是碳循环公园。”北京林业大学植源生物质热处理团队负责人王晓旭表示,城市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来源,对于园林绿化行业来说,利用城市林地绿地的负碳能力是强项,把握并提高其负碳能力能够有效增强当前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并进。

“这里的‘碳循环公园’不同于‘近零碳公园’。”王晓旭表示,后者指的是公园碳排放和碳吸收值几乎相同,强调的是二氧化碳的吸收排放平衡。而碳循环公园则是以公园为单位的“碳库”,实现碳元素在公园更多的循环、利用和存储,提升城市绿色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泄露和碳浪费。

在西马庄公园中,林木花草的养护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是通过BECCUS技术(植物通过生物质能的转化,实现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将园林废弃物如枯枝落叶等进行热处理后,有效捕捉城市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形成多种植源生态肥,反哺植物和绿地,增加植物生长蓄积量和林地碳储量,实现碳循环。

“植源生物质经热处理后生成的植源生态肥,包括固态腐料和液态肥两种。相比于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一技术可为公园节约10%—15%的养护成本,更减少了矿物开采和面源污染等。”王晓旭进一步解释道。

公园本身就是“碳库”

“绿废”变成“绿肥”后,效果如何?

为了定期监测公园的生物量变化,据西马庄公园现场负责人宁建设介绍,通过采用背负式便携激光雷达扫描系统,扫描得到公园植被的三维激光雷达点云,可快速计算获取森林树木的胸径、冠幅、树 高、树木位置等参数,极大减少人工调查工作量,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效率和准确度。

“自2021年项目启动至今,使用植源生态肥的林草长出的花、叶、枝,比使用普通化肥生长出来的花量更大、叶片肥厚、枝条茂密,花期也延长了1周左右,秋季落叶晚2周左右,土壤更肥沃了,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和免疫力也明显增强。”宁建设说。

“在获取森林地上生物量信息后,通过估算森林碳储量数据,实现林草碳汇可视化。”宁建设补充道。

根据统计,1吨园林修剪物可额外固定0.37吨—0.45吨二氧化碳,是日常堆肥固碳量的3.7倍—4.5倍,并且能制成60吨液态肥。要想保证一亩林地健康,一年共需要4吨液态肥。

据王晓旭介绍,西马庄公园百亩林地一年约可产生45吨园林废弃物,可额外固定约16.65吨—19.8吨二氧化碳,产生2700吨液态肥,全部可以循环利用,还可节水约30%,同时实现碳负排。

“使用园林废弃物热处理设备,从进料到成肥,可在30分钟内完成。这样一来,公园内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就地解决,不仅能提高公园的固碳能力和生态服务价值,还减少了林地和土壤的污染,从而实现系统治理。”王晓旭告诉记者。

图为金翅雀在树枝上休憩。王晓旭供图


“公园的建设不能为了美而美。”王晓旭表示,在建设过程中,也要适当的野化。现在,公园里已经发现了很多鸟类、啮齿类小动物等,生物多样性丰富会更利于系统治理。

“未来,我们还会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为助力打造无废城市、花园城市和生物多样性之都贡献绿色方案。”王晓旭说。

地区北京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