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世界地球日丨从源头减塑到替代与回收,战塑16年,我们这样走过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5月前

今年4月22日是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因质量轻、制造成本低、可塑性强,塑料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据统计,2015年—2023年,全球塑料产量从3.2亿吨增长到4.3亿吨,预计到2050年产量将增加两倍。但同时,由于在自然环境中难以分解,易导致土壤、海洋和其他生态系统受到污染,塑料已给人类生活带来严峻挑战,“全球战塑”也日益成为紧迫的环境议题。自2008年我国正式拉开限塑序幕,战塑16年,从源头减塑到科学替代再到回收循环,我们这样走过……

减塑:聚焦电商、外卖等重点领域,做好源头管控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的实施,一举拉开我国限塑序幕。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2020年、2022年、2025年三个时间段,明确了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分阶段的任务目标。

“十四五”期间,塑料污染治理再一次被提上日程。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部署了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等任务。

省级层面的政策文件也在同步跟进。例如,青海、福建、天津陆续发布了“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2022—2025年)》。《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浙江省近日印发《浙江省塑料污染治理2024年重点工作清单》。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文件中,源头减塑多聚焦于快递、电商、邮政、餐饮、外卖等行业,提及“鼓励电商企业、外卖平台等加强入驻商户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替代实施方案。”“鼓励电商企业通过产地直采、原装直发、聚单直发等模式,减少快递包装用量。减少商品在快递环节的二次包装。引导电商企业与快递企业合作,减少过度包装、随意包装。”等具体条例,引导相关行业“轻装上阵”,践行源头减速。

在农业生产中,农膜是田间地头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但随意丢弃、掩埋农膜可能导致耕地资源受到污染,加剧土壤中微塑料累积,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当前,加强农用地膜治理也是各地应战塑料污染的一项重点工作。

2023年鄂尔多斯市通过整合中央、市级、旗区三级配套资金,完成50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10万亩全生物降解膜推广,2024年还将全力完成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50万亩,全生物降解膜推广6万亩,实现绿色农资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在湖南永州冷水滩区,全生物可降解和加厚高强度地膜的推广也如火如荼,今年计划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及全生物降解地膜2.7万亩左右。

据了解,相较于普通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的厚度在0.015毫米以上,具有韧性好、强度高、易回收等特点,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能够自然降解,无需进行人工回收,两类地膜的研发和投用,为防止残膜污染农田提供有效利器。

替代:“以竹代塑”污染治理、激活资源两不误

在守好“源头关”的同时,探索更好的塑料替代物亦是重要解决方案。

作为可再生的绿色资源,竹子韧性好、硬度大、可塑性佳,固碳、吸碳效率高,碳捕捉、储存能力强,是理想的塑料替代物。我国竹资源品种丰富,竹产品生产历史悠久。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显示,我国竹林面积641.16万公顷,其中毛竹林467.78万公顷,年可用竹资源超过一亿吨。

据测算,若全球每年使用一亿吨“以竹代塑”产品,预计将减少约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推进“以竹代塑”,不仅能为塑料污染源头治理提供新方案,也将进一步激活竹资源发展潜能,为竹资源丰产地区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2022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约166亿元,同比增长约7.7%。“以竹代塑”将竹材用于建筑、包装、纺织、一次性使用产品等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在福建南平,竹产业链不断延长,从一次性快消品到竹家具、竹材料深加工,显示出蓬勃生机;在江西吉安,一个个“以竹代塑”产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展露尖角。据介绍,2022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突破54亿元,竹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64万人。物美价廉的竹制品走进当地机关、学校、酒店、景区、商超……

202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行动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为竹产业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作出更深入与细化的布局。

当前,国内有上万家竹加工企业,开发了100多个系列,超一万种产品,在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建筑材料、纺织造纸等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在较多领域实现了塑料替代。但与此同时,“以竹代塑”产业化进程也面临一些堵点。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表示,国内“以竹代塑”市场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理念水平不高,消费者较难接受成本略高或等价的同功能产品。“代塑”竹制品种少、品种单一,供需匹配度不高,场景应用覆盖率不高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对此,他建议建立健全竹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部门政策协同,在竹林培育、科技创新、培大育强、项目招引、要素保障、应用推广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同时,进一步明确将竹基生物新材料、竹源纤维等“以竹代塑”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节能环保产业范畴,给予排污指标使用权保障。推动竹重组板材、竹钢结构材等纳入建筑行业标准规范,加快多领域应用推广。

回收:依托循环技术,让塑料变废为宝

同样蕴藏巨大潜能的是塑料回收产业。《“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提及“鼓励塑料废弃物同级化、高附加值利用”,以期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规范回收利用和处置。

据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统计,2022年我国产生废弃塑料6300万吨,其中仅有1800万吨实现了材料化回收利用,材料化回收利用率约为30%。剩余约70%的大量塑料购物袋、快递袋、外卖餐盒、地膜、各种商品塑料包装等低值塑料垃圾,基本不具备物理回收的技术经济条件,往往混入生活垃圾被焚烧或填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成为塑料污染治理的最大难点和痛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化学循环可以有效突破塑料物理回收应用场景限制,将塑料中的高分子碳链转化为小分子,用于生产燃油、化工产品,或重新用于生产塑料,实现“从塑料到塑料”的封闭循环。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表示,对废塑料开展化学循环可以减少对石油等原生资源的消耗,将“白色污染”变为 “白色油田”,为能源、资源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据测算,2022年我国产生废塑料超过6000万吨,其中焚烧或填埋量约4200万吨,如果能够对其中的50%实现化学循环,就相当于开发了一个超过6000万吨的油田;如果能够对现有10亿吨的存量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利用,相当于低成本开发超大规模的“城市油田”。

李景虹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外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路线逐渐成熟,目前已进入产业化示范应用关键阶段,成为国际化工企业竞争的新热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超过60家化工企业正在研究废塑料回收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国部分石化和环保企业已积极开展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应用。李景虹建议,将化学循环作为构建我国塑料污染治理体系和能源资源战略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塑料污染治理政策法规体系、循环经济规划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并作为应对塑料污染的核心手段。建立与化学循环相匹配的废塑料回收体系,推进化学循环示范试点工程建设。

地区中国,天津,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青海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