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信用平台

废弃塑料瓶变身漂亮丝巾,南沙大力保护红树林减少海漂垃圾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发布时间1月前

“今天,我给各位朋友带来了一个小物件,这条漂亮的丝巾其实是由3个废弃塑料瓶制作而成的。”在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在介绍美丽海湾建设成果时,展示了一条丝巾。郭芳介绍,制造丝巾的塑料瓶均来自广州南沙区的公益净滩行动。

记者了解到,这条丝巾是一款文创作品,以“解救海洋”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美丽的海洋生物为主基调,画面中有海龟、珊瑚礁等各类海洋生物图案和人类小孩乘坐小船徜徉在海洋里,和海洋生物和谐共处。

就在不久前,这条丝巾还是南沙红树林边的塑料瓶,几年来,南沙通过开展“净滩行动”等各项举措,大力保护红树林,减少海漂垃圾污染红树林。由此,这些塑料瓶迎来了此次命运的改变。

美丽文创产品竟是塑料瓶转变而来

7月11日下午,在坦头村图书馆的红树林主题科普处,记者见到了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带过来的丝巾实物。这条丝巾完全看不出来是由塑料瓶转化而来,摸上去手感细腻润滑,与普通丝巾没有区别。

“我们这个文创系列产品有两个主题,分别是‘解救海洋’和‘保护红树林’。”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副秘书长杜宇燕告诉记者,这些丝巾、发带组成的文创产品,都是用志愿者们从红树林边拾来的塑料瓶制作而成。

塑料瓶拾取后,经由工厂清洗、切片、干燥等多个步骤,最终变成了美丽的文创产品。“做这样一批的文创产品,我们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杜宇燕告诉记者,设计文创产品的初衷,是想让参加主题活动的公众切实感受到垃圾回收和变废为宝的魔法。这条丝巾由净滩活动所回收的矿泉水瓶等塑料制品(PET材料)经过一系列专业处理制作而成,其中每3个矿泉水瓶的原料可以制作一条丝巾。

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方式

丝巾使用低碳环保的材料制作而成,变废为宝,实现了塑料制品等可再生资源的艺术化、科普化的综合利用,也是倡导人们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据杜宇燕介绍,由3个回收塑料瓶制成的长丝巾能减少85.32克碳排放。“这些丝巾暂时不对外售卖,目前主要是作为礼品发放给参加活动的公众,作为纪念和鼓励。”

记者了解到,2022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的支持下,广州市海洋双碳研究会依托自身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优势,正式启动了坦头村红树林保护与修复项目。

两年多时间里,研究会组织了50多场的补种以及生境修复行动,并让孩子和家长参与其中,通过科普宣传红树林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红树林根系发达,塑料瓶、玻璃瓶等很容易藏匿其中,而且每天都会随着潮汐从海中漂过来,破坏红树林的生态环境。”杜燕宇告诉记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丝巾,让公众们能时刻想起保护海洋生态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扔垃圾。

守护红树林 南沙在行动

这条来之不易的丝巾,显示了南沙近年来在保护红树林上的努力。南沙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域面积占广州市近九成,海岸线长度超190公里。此外,南沙有着广州最大面积的红树林,面积达198.18公顷。2023年,南沙区还在广州首次设立红树林林长,聘请9名镇(街)级副林长和1名区属国企分管负责人担任红树林林长,明确责任区域、管护目标和主要职责,实现红树林资源网格化管理。

近年来,南沙区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力度。编制实施《南沙区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2022—2030年)》,推进广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示范区建设、南沙湿地海岸线生态修复工程、虎门大桥北侧(广州段)海岸线整治工程、南沙区红树林营造与修复一体化服务等项目。

同时,为了防止海漂垃圾污染红树林,南沙统筹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落实每年两次集中“清漂”。在巩固集中“清漂”成果的基础上,加大对近岸海域的投入,不断健全河涌及近岸海域水面垃圾日常保洁机制,推动近岸海域保洁常态化。2023年,全区各镇街河涌及近岸海域水面保洁共派出保洁人员28.93万人次、监管巡查人员4.65万人次,出动船只16.47万艘次,共清理水面及岸边垃圾近3.05万吨,巡查发现9421宗问题,全部完成整改。

南沙还持续做好海漂垃圾清理转运。海漂垃圾上岸后,将由属地镇街环卫部门转运至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处置,持续实现全区原生垃圾零填埋,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