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答好生态文明建设这道时代必答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省舟山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纵深推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十多年来,舟山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23年,舟山市近岸海域一类海水占比32.6%,同比上升了7.6个百分点,水质总体稳中趋升;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一;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一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美的生态答卷,铺展在东海之滨的千岛大地上。
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守护绿水青山,坚持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早在十年前,舟山便成立了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环保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着力增强运行体制顶层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确保以更高站位审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以更高标准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
生态环境部门作为政府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机构改革的深化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各县(区)分局生态环境部门及市、县二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均挂牌成立,实行“局队合一”体制。通过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舟山生态环境管理能力,为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提供保障。
站在小洋山岛眺望,不远处的滩涂上,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桩基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年发电量约1.35亿千瓦时,年节约标准煤4.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万吨,这个总投资5.1亿元的中广核嵊泗小洋山薄刀嘴光伏电站项目,正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清洁、可再生能源。
打造具有海洋海岛特色的新能源发展之路,舟山印发实施《舟山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6+1”分领域实施方案。普陀区和嵊泗县作为第一批和第二批低碳试点县,累计推进4个低(零)碳试点乡镇和22个村(社区)建设;累计认定市级绿色低碳工业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7家、市级绿色低碳工厂43家。
“无废城市”建设是从城市整体层面深化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改革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
140余家企业签署了处置协议,收运覆盖率在86%以上,年收运工业固废4万余吨。今年年初,岱山县建成了首个工业固废收贮转运平台,将危险废物和一般固废收运功能整合,打造“二位一体”的工业固废集中收运模式。目前,全县实验室、医用、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社会源危废收集率实现100%,彻底破解海岛地区工业固、危废转运难的短板。
不仅是岱山县,近年来,舟山全面深化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成功入围“十四五”时期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序列,形成了生活垃圾“高效回收”、工业固废“变废为宝”、医疗废物“智慧监管”、“海上环卫”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典型做法。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无废细胞”494个,危废填埋比降至7.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生活分类处理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等,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一项项改革举措,汇聚起持续攻坚的强大合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因海而生、向海图强。广袤的海洋赋予了舟山无限的资源,坚定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也理应成为舟山的责任使命。
舟山拥有丰富的海洋碳汇资源,除盐沼、淤泥质光滩、碳汇渔业等蓝碳资源外,还积极推进红树林的种植和培育,固碳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去年7月,舟山首笔海洋碳汇项目交易完成意向签约,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浙江浙能中煤舟山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与嵊泗山海奇观海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约,就未来贻贝养殖项目碳减排量开展认购签订了“蓝碳”交易意向书。
舟山还印发了《舟山市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以海洋碳汇为核心,从负碳、零碳、低碳路径出发,以海洋生态系统碳汇、渔业碳汇、海洋新能源为抓手,创新发展蓝碳经济。
在位于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的南洞艺谷,“净零碳理念”随处可见:停车场顶棚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购置了电动观光车、设置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村里还建设了生活污水处理站,将整个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农家乐产生的污水纳管。
凭着这份“成绩单”,小山村的名气更大了,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美丽头衔”。在首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中,新建村更是被写入《净零碳乡村规划指南——以中国长三角地区为例》报告。
夜幕降临,鱼山岛上24小时不停运转的“机械城市”灯火辉煌。据该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一直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从基地烟囱中向黑色夜空喷吐出的白色烟雾,是经过专业环保处理后的水蒸气。
构建“一器一码一终端一平台”放射源全流程信息化监管体系,舟山石化企业在行业内率先建成高等级的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被中国环保产业协会评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绿色低碳案例”。多措并举推进节能降耗,持续提升能效先进水平,舟山石化企业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评为“2022年度能效领跑者标杆企业”。
船舶修造业是舟山的支柱产业。2018年,舟山在国内首创推出《舟山绿色修船企业规范》,树立绿色修船示范样板企业,持续开展市级“绿色修船”认定及动态管理。
“数字化车间投入使用后,实现了信息共享化、进度透明化、过程可追溯、知识可复用的数字化效果,是实现生产力增速的关键。”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六横积极推进船舶修造产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谋划高附加值、新能源船型修造布局,绿色船舶修造产业逐步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
推动修船行业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家“绿色修船示范企业”,17家“绿色修船企业”,万邦重工和舟山中远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修船示范企业”。
夯实设施建设, 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因接收船舶污染物超过60天未处理,“博丰16”号触发系统中等预警。港航部门及时对接相关船企,了解原委并落实后续监管举措。
作为舟山深化港口船舶污染物监管的一项创新举措,“舟海净”的应用使海陆各相关部门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联动”转变、从“被动监管”向“智能发现”转变。
打开“舟海净”驾驶舱,全市136艘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作业船舶、154辆危险废物或船舶垃圾转运车的作业状态在大屏上一目了然。发出绿光表示正在转运,发出红光表示正在接收,点进去还能看到具体船舶信息和作业信息,包括船舶名称、所属企业、作业时间和地点、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等。
港口船舶污染物协同管理获浙江省“无废城市”最佳实践案例并试点推广;“舟海净”被列为省级重大应用“无废城市”数字化改革试点。
不仅是船舶污染物,近年来舟山还积极探索实践“海上环卫”机制,有效治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
探索建立全域、全时、全民“海上环卫”工作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网格责任体系、采用“源头管控+日常保洁”智能治理模式、形成“固定队伍+志愿服务”全民参与格局,有效治理了岸滩和近海海洋垃圾,并于2022年入选全国自贸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案例。
环保审批作为企业运行的重要环节,企业能否顺利开办,项目能否顺利开工,都与此息息相关。
“去年,我们有个涂装车间改造的项目,做环保审批的时候,审批流程少了,材料准备齐全后,当天就拿到了‘零土地’技改项目的备案通知书,我们的项目立马就能开工建设,这是以前想不到的。”中交三航局舟山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感慨。
扩大“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受益面,大力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代办制+承诺制”改革、“零见面”等审批模式,实现环评时效再提速,让企业切实享受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带来的红利。许多项目享受“区域环评+环境标准”降级审批改革政策,涉改项目环评编制时间和费用大幅缩减。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是祖祖辈辈留下的生存智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唯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持续获得发展带来的“红利”。舟山正积极探寻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方案”,以行动诠释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