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管护的这段防护林,东边有26行树,西边有15行树,每天都要在里边检查树苗的长势、浇水情况。如果输水管有松动或漏水的地方,就需要维修更换。”每天早晨吃完饭,护林员王亚斌和魏亚丽夫妇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塔里木沙漠公路上一段4公里长的防护林,是夫妻俩的“责任田”。
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长436公里的绿色防护林里,共分布着108座水井房,每座水井房都有护林员值守。多年以来,正是有了以王亚斌夫妇为代表的护林员的守护,这条绿色长廊犹如一条巨龙,成为阻隔流沙湮没公路的坚实屏障,守护着中国油气能源运输的动脉。
今年,护林员王亚斌夫妇事迹入选首批“美丽新疆·生态环境保护典型案例”。
最苦:顶风沙冒酷暑
1993年,塔里木油田为开发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油气资源,修建了纵贯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塔里木沙漠公路。
路虽然修好了,但由于处于流动的沙漠中,若不采取防护措施,用不了多久路面就会被流沙埋没。为解决防沙难题,石油人利用当地生长的芦苇扎成草方格,在整条公路两侧铺设芦苇沙障和草方格固沙网。三四年后,黄沙的流动性减弱,就可以栽种防风固沙的沙漠植物,诸如红柳、胡杨、沙枣等,最终在塔里木沙漠公路两侧营造了长436公里、宽72米—78米的防沙绿化带。
为了维护这条绿色通道,石油人在公路两边铺设了完善的水井灌溉系统。每隔4公里设置一座水井房,108座红顶蓝墙的水井房,在公路东侧的绿荫中间隔闪现,每座水井房都由一对夫妻值守,他们的日常工作是养护4公里范围内约40行、20万棵树木,需要日日灌溉、定期施肥。年过五旬的王亚斌、魏亚丽已经在这里守了超过10年。
每天早上9时,王亚斌夫妇会定时打开滴灌阀门,监测水压表水压,然后顺着4公里的责任区巡检。
此外,每年4月、6月和8月,王亚斌和魏亚丽都要给树施一次肥料,并进行滴灌系统管道检修。
“现在水管安装了智能阀门,一旦水压表异常,就可以通过系统定位到漏水阀门。”王亚斌说,他特地画了一张阀门位置图,方便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赶去维修。
身处沙漠,夫妻俩早已习惯面对酷热的高温天气,对他们而言,变幻莫测说来就来的沙尘暴才是最难捱的。“遇到沙尘暴,根本来不及往回赶,只能躲在排水井的井盖下面。”王亚斌笑着说,有时候一个星期都没有好天气,天天刮风。
“老家有雷阵雨,这里是沙尘暴,都来得特别快。”魏亚丽说,见多了也就习惯了。
最难:在孤寂中坚守
水井房门口,魏亚丽用废弃的水桶种了不少太阳花。
“这里的日子太荒凉、太寂寞了,花一开,看着心情好。”看着开得正旺的太阳花,魏亚丽笑着说。
在植物处于生长期的8个月里,夫妻俩要一直驻守在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里,并不容易。在这里,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克服孤独。
“第一年根本待不住,那时候连电视也没有,日常生活和工作就靠一个发电机,轰隆隆吵一整天,两个人说话都得在耳朵跟前吼才能听到。晚上发电机一停,连电灯都没有,好多人坚持不住就走了。”魏亚丽说。
“在沙漠中守防护林工作简单,但生活确实苦。”王亚斌告诉记者,最初那几年,沙漠里几乎没有信号,白天靠柴油机发电抽水浇灌树木,到了晚上则没电可用,“很多时候没有信号没有网络,与外界基本失联,食物也没法存放,不敢买叶子菜,更别说买肉了。”2022年6月,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建成投用,86座光伏发电站取代了柴油机发电,万余块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地将阳光转化成电能抽水灌溉,为生态防护林提供“绿色”水源,实现公路全线零碳排放,塔里木沙漠公路成为我国首条零碳沙漠公路。从此,夫妻俩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天24小时有电用,塔里木油田公司还给水井房配了空调、冰箱和电视机。
最喜:绿苗苗茁壮成长
“这棵树刚种下时才到我的小腿,现在都这么高了。”林带里,王亚斌夫妇亲手种下的树不计其数。
“待的时间长了,看着这些苗木一天天长高,慢慢就有了感情。”巡护途中,魏亚丽总是喜欢登上高处,用手机拍周围的风景。“站在高处,看周围满眼都是绿色,很有成就感。”
说起防护林里的树木,少言寡语的王亚斌话也变多了:哪里的苗木被一场风沙湮埋,他花了几天时间才将苗木挖出;哪里一截水管被动物啃坏,幸好及时发现;树木发芽时,如何施肥护苗、打药防虫……在王亚斌和妻子的精心照顾下,这些树苗都长高了、长壮了,如今已根深叶茂。
远远地望着防护林带,王亚斌就像望着自己的孩子,憨厚地笑着说:“我这干的可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能在沙漠里种树、护林,很光荣。”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沙漠公路上,路两旁,梭梭林在晚风中轻轻摇曳。经过多年不断植树造林,塔里木沙漠公路沿途建起了70多米宽的防护林带,种植苗木2080万株,铺设了2万多公里滴灌水管,绿化带面积4.8万亩,每年可实现固碳2万吨。正是有了沙漠守绿人的坚守和照料,数千万株植物才得以茁壮成长,防护林宛如一条美丽的绿色飘带,用生机和活力点亮了荒凉的沙漠,成为塔里木沙漠公路的坚实屏障,守护着这条勘探开发的希望之路、南疆经济发展的致富之路。